李国强,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在灵山风景区山门停车场的南侧,有一条通向西南大山深处的乡间公路。沿公路曲曲弯弯上行约一公里,一条溪水潺潺的山涧尽现眼底。顺山涧迤逦向上,左右两侧峰岭延绵,山势俊伟。放眼望去,正前方层峦叠嶂、云蒸霞蔚,莽莽苍苍、郁郁葱葱。这便是灵山风景区名闻遐迩的辽竹沟。
辽竹沟是一处三面环山,只有东南一方才能进出的狭长山坳。过去,这里居住着数十家勤劳朴实的山民,他们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外界鲜有来往,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山上居民纷纷迁出。如今,这里多为残垣断壁,仅剩几处灰瓦白墙的建筑,也早已人去屋空。这里自然生态保持完好,从山涧低处向上,一路林秀树密、枝繁叶茂,泉水叮咚、莺歌燕舞。沿途自然景观独特,蛤蟆石、鹰嘴石、摞摞石,各抱地势,尽显神奇;末名湖、土地庙、百年香椿树、千年老银杏,各展风姿,阅尽铅华。
辽竹沟是一块红色的地方。它距离灵山寺仅有一岭之隔,从山上山下均有直达灵山寺的便捷通道,往来极为便利。从辽竹沟顶端的山岭到灵山寺大殿的后门,有一条不为人知的近道,约1.5公里。正是这条近道连接着灵山寺和辽竹沟,使这两个地方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红军、新四军经常出入和活动的场所,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二十世纪初叶至四十年代中期,灵山寺住持释大慧是一位闻名豫鄂两省边界地区、富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得道高僧,他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信徒云集。同时也是一位投身革命事业,最后被国民党黄安(今红安)县政府以“通共”、“通匪”的罪名残酷杀害的“红色和尚”。由红安县政协历时两年、遍访豫鄂两省边区多地撰写的《大慧和尚轶闻》记载:“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大慧和尚及其弟子们协助灵山便衣队对敌人进行了狠狠地打击,为红军筹集了5万余元资金,还筹集了大量的粮食和布匹,为红军打破国民党‘清剿’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
住在辽竹沟红石岩的吴承志是大慧和尚的俗家弟子。在大慧和尚的影响下,吴承志一家渐渐成为红军的基本群众和堡垒户。胆大心细的吴承志在大慧和尚的引导下,多次参与向红军以及后来的新四军递送情报,并以头人的身份在信众中为红军、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筹集资金、粮食和日用品。
今年81岁的吴祥成老人是吴承志的长子,回忆父亲当年为红军和新四军送情报、筹粮饷等英勇事迹,他无比兴奋,动情地说:“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讲大慧和尚弘法利生、结缘红军的故事。其中有一个事情我印象很深,是父亲按照大慧和尚的指点,给灵山便衣队送情报,便衣队接到情报后,下到灵山寺接收了国民党一个排前来投奔红军。”
“我父亲上山找到了便衣队的黄指导员和徐队长,他们都不相信。为防不测,就带着队员先到我家,然后让我父亲把大慧和尚请来。大慧和尚过来后,说这个排驻扎在柳林车站碉堡外围,经常遭到红军便衣队和不明身份人员袭扰,士兵们整天提心吊胆,不得安宁。排长向连长请求调进碉堡驻扎,连长不仅不同意,还大骂他一顿,两人争吵起来。排长得罪上级,经常遭到连长刁难,克扣军饷和弹药,心灰意冷。最近见到了便衣队散发的红军优待哗变士兵的传单,就拿着传单,带着全排士兵到处要找红军投靠,那天找到了灵山寺……”
吴祥成提到的黄指导员和徐队长,就是时任灵山便衣队指导员的黄锦思和队长徐国顺。全国解放后,黄锦思任职安徽文化总校政委、南京军区兵役局副政委等职。他于1961年撰写的《红军战士忆当年》,后又更名为《灵山便衣队》,详细记叙了他率领的便衣队在灵山寺接收这个排哗变士兵的全过程。
吴祥成说,从那以后,我们家就成了灵山便衣队经常落脚的地方。后来,便衣队改编成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灵山寺成为独立游击大队的留守处,大慧和尚和我父亲都成了抗日积极分子,留守处的同志也都成为我家的常客。
“有一年春节前后,李先念带领部队住进了大寺,在大雄宝殿召开了‘灵山会议’。会议之后,李先念在大寺住了十几天,因为在寺庙不能吃荤,大慧和尚就让我父亲带李先念和他的部队来到辽竹沟改善生活。李先念带着警卫员在我们家,其他官兵分散在周围老百姓家里。那些天,灵山寺和辽竹沟非常热闹,新四军为老百姓挑水、扫地、干农活,亲热的像一家人。”
如今,吴祥成老人的旧宅依然静静的矗立在辽竹沟葱翠的山坳中。这是一座独具豫南特色的农家小院,黛瓦粉墙掩映在空蒙山色和绿环翠绕中,门前泉水淙淙,屋后花果飘香。走进院落,正面是三间起架的堂屋,东西两面分别是三间厢房和两间偏房。在这个安静的院内,青砖、瓦屋、白墙,它们见证了80多年前革命先辈李先念、黄锦思、徐国顺、大慧和尚等留下的珍贵印迹。但历史已经远去,打开这段尘封的记忆,我们该从中汲取什么?缅怀英雄们为革命事业建立的不朽功绩,把这片红色的土地建设得更加靓丽,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许就是我们对他们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