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灵山妙味,莫过于行走在山间的小道,聆听薄暮的足音叩响黄昏。彼时,灵山寺恢宏的庙宇伴着黄昏,伴着落日,阒然伫立在深深木鱼的回音里。忽然一声清磐,似是来自远方,瞬间把人的灵魂沐浴在梵天佛国。此时此刻,感悟静的玄秘、禅的清韵就臻于极致了。
走进寺庙,小沙弥的一声“阿弥陀佛”把人一下揖进超凡脱俗的佛国。霎时,喧杂顿消,佛光幻影翩然而至;梵香缭绕,吟经颂偈不绝于耳。大雄宝殿烛光幽幽,十八罗汉形态各异,威仪天颜的释尊高踞在熠熠的圣辉里,向世人垂下慈婉的目光,庄严而凝重,安谧而祥和。站在释尊前,信手点上三柱香,随着一声悠扬的磬响,那种倾心静尘、超然物外的感觉油然而生。人真是奇怪,每每总想捕捉远离尘世的种种超自然的东西,从中寻找贴近灵魂的切入点,以慰籍冥冥之中的某种寄托。灵山寺悠悠逾千载,至今香火绵绵不绝,大约正是这种力量使然罢。
天影朦胧,前来礼佛的人已所剩无几,青灯古佛之间,惟见素衣禅客殷勤拂拭。心沉下来,连空气中的噪音也几近于无了。一声钟,一声磐,像从梦中传来,顿时发人深思,促人憬语。此刻,最能契合心境的事情,只有望定佛祖,从他淡定的眸光中默然地接受启示和赐福,以寻找心灵宁静的宿地。
这时,静静地穿行在殿堂之间,就恍如翻开灵山寺尘封而厚重的历史,不经意间触摸到的一片故迹,便是一段兴味无穷的传说和故事。
在暗淡的天光下,那口因明太祖朱元璋避难而得名的圣井依稀可辨,井旁倚立的“圣井碑记”似乎正在诉说着朱元璋与圣井结下的那段不解之缘。元至正八年(1348年),法号元龙的小和尚朱元璋从安徽凤阳皇觉寺到淮西(信阳一带)“一浮云乎三载”,在奔往灵山的途中饿昏于地,幸被灵山寺僧人陈大用救起,这是朱元璋一上灵山。元龙在灵山寺住下后,因不满元朝暴政,与秘密反元组织明教频繁接触。一次,在参加明教的一个活动中遭到罗山县尹李思齐的追捕,无奈之下元龙逃回灵山寺。早知元龙必有此难的陈大用,拿出已经打通的竹管让元龙以口衔之藏于井下,从而躲过元军的追杀。这是朱元璋二上灵山。逃出灵山寺后,元龙回家乡投奔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队伍,从士卒升至元帅,1368年率部推翻元朝统治,建大明王朝。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三月初一,朱元璋为报救命之恩,率文武大臣亲登灵山寺降香,御赐半副銮驾(文革时焚毁),敇封住持僧陈大用“金碧峰禅师”,御题“圣寿禅寺”匾额(现存放灵山寺客堂)。这是朱元璋三上灵山。
耸立在圣井南侧那颗并不挺拔但饱经沧桑的百日红,据传是康熙年间灵山寺一代高僧杲英老和尚亲手所植,迄今已有300多年。杲英是湖北大兴县人,年轻时赶考途经灵山寺借宿,因留恋灵山美景,佛缘顿生,遂决意剃度出家。修行期间,他曾西去印度求学,在印度佛教界享有盛名。康熙51年,杲英学成归来,带回印度释迦牟尼梵石像和十八罗汉。1958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时,曾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到灵山寺拜谒杲英墓,国务院也把电话层层打到罗山县公安局。虽然最后周总理还是婉拒了尼赫鲁的要求,使两位伟人的灵山之行终成憾事,但灵山寺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擦出的这一电光石火则永不磨灭。如今,百日红虽逾数百年,仍枝繁叶茂,每逢花季,盛开的花朵宛若一团巨大的佛光圣火,把庙宇辉映得格外清丽光艳。站在树下,就如同亲聆杲英大师现身说法,不禁肃然起敬。
寺庙祖堂供奉的那尊长发飘逸、仙风道骨般的法像,显然就是灵山寺现代高僧释大慧了。释大慧法师确有在天之灵,我们在他的法像前焚上高香,向他叩问灵山寺三奇——庙门东开、带发修行、僧尼同寺的究竟,或许他会做出权威性的诠释呢。大慧和尚生于乱世,幼年出家,在豫鄂两省边区留下众多传奇,被人们称为能知过去、现在、未来的“现代济公”。他盛年时与共产党结缘,在河南罗山、商城以及湖北红安、新洲、大悟等地云游并担纲多家寺庙住持。利用寺庙的特殊场所,他不仅多次从物资上接济红军和新四军队伍,还亲自掩护救助过许多共产党人,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红色和尚”。1944年3月,身为南冲寺、清平寺住持的释大慧遭到国民党黄安(今红安)县县长蒋荣平的逮捕,同年5月8日,蒋以“通共”、“通匪”的罪名把大慧法师枪杀于黄安七里坪,一同受戮的还有法师的六名弟子。据传说,当刽子手向大慧法师等行刑时,枪响后,他的六名弟子应声倒下,而法师则岿然不动。刽子手惊呆了,齐在大师面前跪下叩头,大师才微闭双眼訇然倒地,而此时,他的法像立刻惊现于空中。现在,悬挂在堂前供桌上的那幅栩栩如生的画像,就是大师的弟子在现场临摹下来的……
一阵急骤的木板声把我从沉思中唤醒,蓦然回头,小沙弥正冲着我颔首微笑,我歉意地道声“打扰”便步出了庙门。庙门外月挂天心,山色空朦,万籁消隐。虽然我的灵魂还连接着虚境和实境,思想游弋于此岸和彼岸,但我的心像抖落了尘埃一样明净、空灵。
(此文发表于2005年,因文中提及红色和尚释大慧,特予以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