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长夜难明赤县天。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罗山各地农民起义风卷云起,在遭到不同程度的失败后,起义队伍相继奔赴罗南革命中心宣化店,几经整改,组建成“罗山独立团”。从此,这支队伍驰骋大别山,纵横鄂东北,令无数敌人闻风丧胆。罗南,在大革命风云激荡的年代,曾经神圣而令人向往。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罗山独立团和罗南这两个声名赫赫的称谓,已逐渐淡去历史的印记。今天,让我们重新掀开这一珍贵史页,来触摸它们当年的辉煌。
一
罗南和罗山独立团的由来。
罗南,在罗山历史沿革上是一个悠久的存在。它不仅包括今天分布在罗山南部的定远、山店、铁铺、彭新、灵山、朱堂等乡镇,更包括1933年1月1日由国民党政府“拨县境南部的宣化店、姚家畈、丰家店、唐店、毛家集一片(569.55平方公里)归新置的湖北省礼山县(今大悟县)。”尤其需要明确的是,如今新县鼎鼎有名的卡房乡,历史上隶属罗山县宣化店镇。
撩开罗山历史沿革这段神秘的面纱,对于正确认识罗山县在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中的历史地位意义重大。1930年10月16日至17日晨,在鄂豫皖边区特委的领导下,红一军攻克罗山县城。10月底至11月初,罗山城区县委随红一军南下至罗南重镇宣化店。11月下旬,在宣化店召开了罗山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和中共罗山县党代会。“两会”分别选举产生了罗山县苏维埃政府和第三届中共罗山县委。罗山县苏维埃政权分为县、区、乡、村四级,下辖7个苏区:一区苏宣化区,二区苏丰、王店区,三区苏杨、万店区,四区苏卡房区,五区苏潘新店区,六区苏周党畈区,七区苏青区。从1930年底到1937年1月,罗南不仅成为罗山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全县人民顽强抵抗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人民的大本营,也是鄂豫皖省委,尤其是鄂东北道委、罗(山)陂(黄陂)孝(感)特委领导鄂东北人民反“围剿”、反“驻剿”的革命根据地中心和核心地带。鄂豫皖省委、鄂东北道委机关所在地就设在时为罗山县管辖的卡房天台山。在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时期,被视为鄂豫皖苏区仅次于高敬亭的二号领导人物何耀榜,是罗山县宣化店人,他口述撰写的《大别山上红旗飘》,书中描写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故事,绝大多数就发生在罗山县一区苏、二区苏、四区苏和三区苏管辖地区。可见,罗山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的付出是巨大的,贡献是卓越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罗南”这个历史已经退去的英雄称谓,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绽放的灿烂光彩不应被忽视和忘却。
罗山独立团成立于1930年冬,是在整合地方武装力量的基础上产生的。1930年9月,罗南党组织将罗南赤卫军改为“红色补充军”,继而又编为“红色野战军第八师”。年底,罗山各地农民暴动武装云集到宣化店,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将“红色野战军第八师”和部分起义赤卫军整编为红军十三师三十九团,又称“罗山独立团”。团长郑卓吾,政委王世俊,副团长余范文,下辖3个营共500余人。独立团的主要任务是在县境及周围随同主力红军作战,并及时补充红军。随后,罗山独立团配合其他地方武装和红军主力,完成了一系列对敌作战任务。1931年3月,罗山独立团在湖北双桥镇战役配合红四军出色完成作战任务后,根据鄂豫皖边区特委指示,集体编入新组建的军委警卫师。之后很快又重新组建了罗山独立团。5月,罗山独立团再次编入军委警卫师第三团。6月,罗山独立团重建,团长陈家洲,政委袁昌银。从1931年春到1932年春的一年时间里,罗山独立团先后6次集体编入主力红军,其为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皆功不可没。
二
罗山独立团在三年游击战期间经历了四次组建。这些组建过程或负重前行,或雄浑悲壮,从而在大别山区演绎了一曲曲对敌斗争血与火的壮丽史歌。
第一次组建整体编入红二十八军。1934年11月16日,罗山独立团成建制编入红二十五军后,随主力红军长征。12月初,为集中力量有效开展反“清剿”斗争,罗陂孝特委即令罗山教导营从罗汉公路取道彭陈店、姚家畈,向朱堂、铁铺一带转移。同时又调光西战斗营到罗陂孝苏区的鸡笼山,与罗山教导营、原罗山独立团留下的30余人,以及鄂东北少共道委书记方永乐收集起来的一部分伤病员,再次组建罗山独立团。团长熊先春,罗陂孝特委书记徐诚基兼任政委,全团计1000余人。12月下旬,罗山独立团由方永乐和政委徐诚基率领,从罗山卡房天台山茅草尖出发,赴皖西寻找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传达鄂豫皖省委转移前的指示。红二十八军重建后,罗山独立团整体编入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方永乐任师长,徐诚基任政委。
第二次组建奉命全额补入红二十八军。1935年2月初,鄂东北道委根据斗争需要,将光山独立团留下的1个营、河口特务营、便衣队集中,与部分痊愈的红二十五军伤病员合编,第二次组建罗山独立团,团长熊先春,后为梁从学,政委张生先。5月19日,红二十八军从皖西北转战鄂东北,在罗山三区苏杨店长岭岗的白石山与中共鄂东北道委、罗山独立团会合。高敬亭召开会议,传达新组成的鄂豫皖省委有关精神,并命令将第二次组建的罗山独立团全部补入红二十八军二四四团,罗山独立团团长梁从学、政委张生先分别转任红二四四团团长、政委。
第三次组建遭遇严重挫折。1935年底,为挫败敌人“三位一体”清剿计划,鄂东北道委在七里坪邹家岗召开鄂东北地区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会议根据斗争需要,决定将罗山独立团留下的骨干、伤病员及道委、特委机关的警卫队和一部分跑反进山的苏区群众集中起来,第三次重新组建罗山独立团,作为地方反“清剿”的主力。原罗山独立团团长熊先春仍任团长。原道委特务二营政委冯益万任团政委。全团下辖两个战斗连和一个手枪队,共300余人。1936年7月中旬,罗山独立团在朱堂店与敌一0二师遭遇,政委冯益万牺牲。此时,团长熊先春身患重病,于是独立团南下五岳山与罗陂孝特委会合。鉴于敌人“三位一体”“清剿”已开始,特委在何耀榜的主持下召开了反“清剿”斗争会议,史称“五岳山会议”。会议布置了反“三位一体”清剿对敌工作,决定由陈守信代理罗山独立团团长,陈明江代理政委。从1935年底到1936年8月,在道委和罗陂孝特委的领导下,罗山独立团与便衣队、各地方武装密切配合,先后取得了反“三位一体”、“秋冬攻势”、“五个月清剿”等胜利,撑起了鄂东北游击战争的大旗,有力策应了红二十八军的对敌作战。
但是,由于受到“左”的错误肃反影响,罗山独立团遭到最为严重的挫折。1935年冬和1937年5月,鄂豫皖省委进行了两次“肃反”。第一次“肃反”罗山独立团政委陈明江被错杀,第二次“肃反”罗山独立团团长秦贤安、政委黄仁庭遭扣压。1937年5月底,在国共合作初步形成之际,蒋介石背信弃义,令卫立煌对鄂豫皖苏区进行了“三个月秘密清剿”。6月初,敌人向鄂东北道委所在地卡房天台山大举进攻。刚刚被任命为罗山独立团团长和政委的陈希堂、李远明,由于不熟悉部队,又缺乏实战经验,部队遭到敌一0二师包围,经苦战突围后,损失严重。6月7日,在礼山县以东高庙、沙河店一带又被敌四十七师围困,由于众寡悬殊、粮弹不足,加上指挥不力,独立团被打散,除30多人逃出重围,余皆壮烈牺牲。
第四次组建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1937年6月中旬,鄂东北道委将正在光麻地区活动的三路游击师调到罗陂孝地区,在罗山县铁铺门坎岭将三路游击师和独立团突围出来的30余人及部分伤愈战士合编,第四次组建罗山独立团。团长顾士多,政委李士怀,下辖2个连和1个30余人的手枪队,共计140余人,在罗(山)信(阳)光(山)等县开展游击战争。不久,随着战斗的连续胜利,人数扩大到200余人。1938年1月,罗山独立团跟随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罗山独立团编为四支队第九团。顾士多任九团团长,李士怀为政委。
三
罗山独立团诞生于罗山县大革命中心地带的罗南重镇宣化店。这里既是罗山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驻地,也是鄂东北道委机关、罗陂孝特委机关所在地。因此,罗山独立团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在鄂东北道委、罗陂孝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对敌斗争,担负着鄂东北道委主力红军的历史重任。这支队伍在此后长达7年的战斗历程中,多次组建或重建,也无一不与道委、特委领导紧紧相连,息息相关。下面,撷取三年游击战争中罗山独立团的部分战斗活动以飨读者。
开展反“清剿”斗争,稳定苏区形势
1934年12月中旬,刚组建的罗山独立团从朱堂店出发,向天台山茅草尖一带出击。在光山凌云寺,将前来“清剿”的敌人1个团和反动民团击退,歼敌100余人。
1935年1月,蒋介石命令各路“围剿”部队,必须在三个月内肃清根据地的红军。为迅速打破敌人“围剿”,罗山独立团根据道委指示,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根据地和白区之间展开游击战争,挫败了敌人三个月“清剿”计划。
1935年夏秋之际,国民党军又在根据地采取碉堡、倒林、地补哨“三位一体”的“清剿”计划,妄图彻底根绝革命队伍的生存之地。为打破敌人这一恶毒“清剿”图谋,在道委和罗陂孝特委的领导下,第三次重建的罗山独立团,根据罗陂孝特委“五岳山会议”精神,打出根据地,开展外线游击,以达到拖住敌人的目的。在反“围剿”斗争中,独立团与各地游击队、便衣队等协调作战,歼灭了多股地方民团,捣毁敌碉堡、地补哨,前后共计歼灭敌正规军和地方民团600余人。接着,独立团配合鄂东北各地党政机关和其他武装力量,先后粉碎了敌人的“秋冬攻势”、“五个月清剿”和“三个月秘密清剿”计划。
打击地方民团,清除反动堡寨
为震慑反动分子,鼓舞群众士气,道委和罗陂孝特委指示罗山独立团拔掉一批反动地方武装据点,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根据这一指示,1935年2月9日,罗山独立团在道委特务营和各便衣队的配合下,首先攻破了罗山、光山交界地区的“九里十八寨”。
1935年秋,熊先春率独立团围攻光山西部的易本应民团驻地仁和寨,强攻半日,攻破围寨,毙敌数十人,并将该寨烧毁。
1936年6月,独立团再次攻打仁和寨。独立团将队伍编成几个小组,以手枪队为先头,搭梯夜袭,全歼守敌,缴枪20余支。紧接着,独立团一鼓作气,采取偷袭战术一连攻下6个山寨。南向店南部有座半月寨,建在一座陡峭如削的山峰上,用崖石砌成的寨墙十分坚固,寨内有长短枪20多支。独立团运用麻痹战术,先进行佯攻,攻下后即撤出,至深夜时发动突然袭击,攻入寨内,将守寨民团全部消灭。这些战斗的胜利,震慑了其他山寨的反动民团,他们纷纷找便衣队或独立团谈判,表示不再与红军为敌。
1935年7月中旬,罗山独立团转战至信阳县左店,趁敌人看戏之机,化装成看戏群众,突然袭击敌人,毙其20多人,缴枪20余支。
1936年4月上旬,罗山独立团在红安四区苏便衣队配合下,攻克檀树岗集镇,烧毁碉堡,击毙团丁20余人。随后攻克麻城县余家河,摧毁碉堡20余座,全歼守堡团丁。8月,在平汉路西,独立团趁敌保安团疲惫之机,击溃其1个连,缴获步枪40余支。9月,独立团从黄安县熊家河出发,到经扶、光山边界的徒山河、来家河和光麻公路游击,横扫敌大小碉堡百余个,攻克敌围寨20多个,歼民团120余人。1936年4月中旬,独立团在团长陈守信率领下,奇袭了盘踞在黄龙寺东侧双龙寨的敌保安团1个连和部分反动民团,毙俘敌170多人,缴枪156支。
1936年10月,罗山独立团在白凡嘴消灭民团100多人,缴枪30余支。在光、麻苏区西部的土门,独立团前卫手枪队突然冲进敌军据点,将正在赌钱的20多个团丁全部俘虏,烧毁了碉堡。进而突击了经扶、礼山交界的张王寨,打死寨内团丁100多人,俘其180余人,缴枪200多支。战后,独立团与区委召开群众大会,镇压了反动分子,没收了他们的粮食、钱物,拿出部分分给群众,又捣毁了山寨。
配合红军主力,打击敌正规军
1936年3月26日,罗山独立团与红二十八军手枪队一分队在礼山县以东的王店会合。当日上午,在雷虎寨地区与敌一0二师1个营的敌人接火。独立团和手枪队一分队前后夹击,给该敌以沉重打击,毙其100余人,俘虏40余人,缴获了部分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
1936年4月20日,罗山独立团协助红二十八军一营,在礼山县老山寨西北的陆家冲,与敌一0二师1个团激战,重创该团,毙伤敌100余人,俘其400余人,缴枪500多支。在此战中被俘虏的敌兵经教育后,有70多人参加了红军。
1937年7月初,罗山独立团从大悟山南下,出击孝感县三汊埠东站,路上伏击敌军1个营,歼敌2个连计200余人,缴大量枪支弹药。此仗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坚持游击战争的信心和决心。7月中旬,独立团进至平汉路以西,在便衣队的配合下,连续攻占信阳县婆婆寨、尖山寨等据点,歼敌100余名,并将缴获的衣物和部分粮食分发给附近群众。
四
纵观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的光辉历程,可以发现,红二十八军成立后,在高敬亭的领导下,主要是以皖西北为中心开展对敌斗争。而在鄂东北,主要的地方武装力量就是罗山独立团,在鄂东北道委和罗陂孝特委的领导下,它不仅担当了鄂东北道委骨干红军的重任,而且两次全建制地补入了红二十八军,其为鄂东北苏区和红二十八军的发展壮大所发挥的作用功勋不殊,意义非凡。
——罗山独立团是鄂东北地方武装的杰出代表,发挥了主力红军的特殊作用。罗山独立团在鄂东北道委和罗陂孝特委的领导下,经常转战天台山、老君山、大小鸡笼山,牵引着国民党大批正规军围追堵截,为各地方武装和便衣队有效开展对敌斗争,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与红二十八军一样,在鄂东北起到了事实上主力红军的作用。
——罗山独立团是红二十八军的重要后备力量,为红二十八军输送了大批兵员。红二十五军长征时,罗山独立团补入后迅速实现了重建,队伍1000余人。不久,在鄂东北少共道委书记方永乐、罗陂孝特委书记徐诚基率领下转战皖西北,寻找高敬亭传达鄂豫皖省委指示。红二十八军重建时,罗山独立团编入该军八十二师,方永乐任师长,徐诚基为政委。红八十二师作为红二十八军唯一的一个师,方永乐成为军中的第二号人物。1935年5月中旬,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来到鄂东北,准备率部越平汉路追赶红二十五军时,新组建的罗山独立团奉命全员补入红二十八军。罗山独立团先后编入红二十八军近2000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山独立团就是红二十八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二十八军作为坚持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中流砥柱,罗山独立团可谓劳苦功高。
——罗山独立团的发展历程彰显了大别山革命力量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大革命烽火连天的鄂豫皖苏区,有两支军队经历过组建和重建,它们就是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我们看到,这两只军队的重建都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罗山独立团作为主力红军的补充力量,在组建后进行了多达十余次的重建,为主力红军源源不断地输送新生力量,确保了主力红军的发展壮大,这一功勋理所应当值得纪念和缅怀。今天,当我们重新思考这些渐已淡去的历史事件,可以从中看出,不论是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重建,还是罗山独立团的重建,他们经历的重建过程都是在补充主力红军后进行的,这一过程充满艰辛、智慧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它们的重建,是大别山红旗不倒的坚强柱石,是不屈不挠的大别山精神的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