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有一个地方,它古朴安详;有一个地方,它神圣而令人向往:奇峰秀岭下,苍山翠柏间,潺潺流水声,都记录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它就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
何家冲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的罗山县西南部,这里地处大别山西麓,三面环山,群峰耸峙,构成雄奇壮阔的天然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与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董寨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灵山连成一片,山水相伴,红绿相宜,得天独厚,浑然天成。
走进何家冲,一棵迎面撑起的千年银杏,不仅年复一年的给这里的人民带来春花秋实,更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刻,见证了那庄严而又神圣的一幕:
那是1934年9月,随着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央派程子华来鄂豫皖苏区传达了中央和周恩来关于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的指示。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寒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决定贯彻中央的精神,率领红军北上作战略转移。会后红二十五军转至罗山县何家冲休整,军部设在何家冲何氏祠。11月16日,历史注定要为这一天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红25军2980名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集结在高高的银杏树下。此时此刻,苍天为之动容,大地为之怆然,当将士们离开这片土地时,倾盆大雨滂沱而下,风雨中猎猎的红旗上洒满了苍天送行的不舍之泪;闻声赶来的乡亲们顶风冒雨,给战士们送来鸡蛋、干粮、草鞋,风雨中飘飘的银杏枝头为这悲壮的一刻颔首致意。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红二十五军历时10月,途径5省,转战万里,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圆满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神圣使命。
红二十五军长征功勋卓著,地位独特。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评价红二十五军长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路线是正确的”,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高度赞扬“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页”。
在红军长征的四支部队中,红二十五军是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部队,正是红二十五军的能征善战,有力地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达到陕北,并把陕北最终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立下了汗马功劳;红二十五军是惟一一支在长征途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队伍,她由出发前的2980人,在到达陕北后壮大到3400余人;红二十五军是惟一一支在长征途中创建了革命根据地的队伍,她在陕南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达7个月。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她留下部分武装与游击队组建红七十四师,坚持根据地斗争,然后西征北上;诞生在鄂豫皖苏区的两首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跟随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唱响、唱遍、唱红了全中国。红二十五军奉命长征时,还留下部分革命力量重建了红二十八军,正是这一革命火种在这里熊熊燃烧,坚持了大别山红旗三年不倒,最后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提供了坚定的后方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透过尘封的历史,红二十五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也日益凸显,意义更加重大。
当年,在红二十五军来到何家冲的短短数天,军爱民、民拥军,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感天动地的传说和故事。
在红军入驻何家冲的日日夜夜里,为了让战士们吃上饭、吃好饭,乡亲们自发地从家中拿出仅有的口粮,在村头那台碾子,三天三夜昼夜不停地碾米,送给战士们。那军民一家亲,血浓于水的感情,在滚滚转动的碾盘下,一圈一圈都给揉了进去,感人至深,荡气回肠。
何家冲有这样一位女性,她的名字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当年红军战士亲切地称她何大妈。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又是不平凡的,她为革命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和慷慨悲歌让无数铁血男儿肃然起敬。她用平时辛勤劳作换来的非薄收入,在自家后院的山洞里先后救活了13名红军伤员。一天,一位名叫余占海的红军伤员被敌人抓走了,为了使他的身份不被发现,何大妈谎称余占海是自己的亲戚,但狡猾的敌人怎肯轻易相信。为了打消敌人的疑虑,何大妈起了毒誓,用自己的眼睛担保余占海不是红军。在相持不下的当儿,何大妈用敌人的枪柄砸向自己的右眼,顿时,鲜血崩流,惨不忍睹,她忍着剧痛从敌人手中扶过余占海,在场的人包括敌人都深深为之震撼!又有一天,为了救助被“清剿”队抓走的红军伤员,何大妈竟然用自己儿子,这个世界上她最亲最挚爱的儿子换回那位战士。人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但何大妈对革命战士的爱超越了神圣的母爱,她的精神为何家冲这块英雄的土地添上了最绚丽多姿的光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何家冲,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祥和宁静,欣欣向荣。不过,英雄们当年在银杏树下、风雨声中的庄严宣誓仍然余音铿锵,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何家冲人沿着英雄的足迹,正把这块红色的土地描绘成最新最美的画图。
何家冲,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的巍峨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