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咨询:0376-6879302 17637631188 欢迎访问何家冲学院!

 
 

红二十五军长征的“七仙女

发布日期:2024-05-30   /    阅读:1340

李国强,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在这支2980余人的队伍中,仅有7名女战士。她们和所有战士一样,风餐露宿,边行军边打仗,伴随着艰难困苦走到了陕北,从而在长征这支恢宏博大的交响曲中谱写出一首特殊的乐章。这7位非凡的女性被称为“七仙女”,她们是:曾纪兰、曹宗凯、田希兰、张桂香、余国清、戴觉敏、周少兰(周东屏)。

“七仙女”曲折长征行

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前,军部下了一道特别指示,要求各级部队将老弱妇孺留下,就地在鄂豫皖苏区打游击。

这道命令下达后,红二十五军医院里的7位姑娘们怔住了。她们躲进屋里,整日饭不吃,觉不睡,相对而泣。夜深了,年龄最大的张桂香说话了:“姐妹们,咱们光在这儿哭也解决不了问题,咱去找领导,不能让大部队把我们留下!”

张桂香说完,姑娘们马上擦了擦眼睛,叽叽喳喳地嚷起来:“对,咱们一定要跟着大部队走,找咱们的老军长徐海东去。”

徐海东副军长听了姑娘们的要求,看看她们委屈而哭红的泪眼,他的心被七位姑娘坚定的革命精神感动了。他当即承诺,向程子华军长和吴焕先政委说情,让她们跟随大部队行动。不久命令下来,特别允许7位姑娘“随军打远游击”,负责部队沿途的医疗救护工作。11月16日,“七仙女”兴高采烈随队踏上了征程。

但是,就在出发的第二天,一道命令又险些使她们脱离部队,自谋生路。11月17日黄昏,红二十五军抵达京汉铁路,国民党军为阻击红二十五军,在铁路沿线部署重兵,构筑工事,企图截击消灭这支部队。

这时,红军医院政委苏焕清奉命来到她们面前,严肃地说:“前有阻敌,后有追兵,敌人兵力超过我们20倍,女同志跟随部队太危险,首长命令发给每人8块大洋,各自找可靠的人家当干女儿,待形势好转,再接你们回部队。”

姑娘们一下子懵了,双手颤抖着接过沉甸甸的大洋,眼泪便“唰”地流了下来。

一向胆大泼辣的周少兰抹了抹眼泪,把银元往地上一扔,愤愤地说:“我们哪儿也不去,我们生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就是要当红军走革命的路,坚决走到底!”众姐妹听周少兰一说,也都将钱扔到地上,蹲在路边嚷了起来,坚决不离开部队。

正在僵持之际,随着一阵“嘚嘚”的马蹄声,徐海东带着警卫员飞骑而来。看到女兵们都耷拉着脑袋,怏怏地蹲在地上,关切地问:“你们还不快走,坐在这里干什么?!”苏焕清连忙走上前去,向首长说明了原委。徐海东手握马鞭,指了指路边的女战士们说:“她们都是好样的,干革命就要有这股子坚决劲!”说完,他把马鞭向前一挥,冲她们喊道:“都起来,前进吧!”然后,策马扬鞭而去。姑娘们感激地望着远去的副军长,喜笑颜开地追赶队伍去了。

护理伤员担重任

1934年12月10日上午,鄂豫皖省委正在庾家河召开会议,突然枪声大作。警卫员进来报告,敌人占领了东山坳口。由于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近一个多月来,长途行军,转战2000余里,已疲惫不堪,设在庾家河东面的排哨,大部分战士都睡着了,直到敌人打到眼前才发现。于是,全军从炊事员到军首长全部投入战斗,从中午打到黄昏,经过殊死奋战,反复冲杀20多次,终于转败不胜,化险为夷。这次战斗虽毙伤敌300多人,但红二十五军也付出沉重代价,伤亡190余人。营以上干部大部分受了伤,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也都负了重伤。

一颗子弹从徐海东的左眼底下打进去,又从颈后穿出。他这次负伤比哪次都重,失血很多,院长钱信忠安排护士周少兰一直守护在他身旁。由于脓血常卡在喉咙里出不来,周少兰就一口一口吸出瘀血,使得徐海东呼吸顺畅,脱离危险。

徐海东整整昏迷了四天四夜,直到第五天才醒了过来。“现在几点钟了?部队怎么样了?”他迷迷糊糊地问。

周少兰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答非所问地说:“首长可醒过来了,四天四夜不省人事,一句话也不说,把人都快急死了!”

徐海东开玩笑地说:“我可没着急,倒是睡了一场好觉。”

周少兰怕徐海东醒过来太劳累,打着手势,不让他多说话。她知道徐海东已经四天四夜滴水未进一定很饿,就去找来一碗面条,细心地一口一口喂给他吃,生怕触痛他的伤口。徐海东吃了面条,精神好了许多,就向周少兰问这问那。

经过一个多月的转战,部队消耗很大。特别是独树镇、庾家河两次生死存亡的恶战,7名女战士看到一些伤病员因没有药品医治而结束生命,内心极为痛苦。强烈的责任心和战友情,促使她们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同医院的战友们一起收集缴获的药品,想办法买药品,乘空隙谋偏方,采草药。在庾家河战斗中,许多指战员身负重伤,7名女战士日夜守护在伤员们身边,精心照护。她们细心观察伤病员的病情,耐心帮助伤员减轻伤痛,热心料理伤病员的膳食等。重伤员吞咽困难,她们就亲自煮面条,一口一口地喂。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女兵们用盐水和自制的高锰酸钾天天给他们消毒;有时边行军,边用采来的药用树枝、树根熬成水,给伤员清洗伤口。她们通过这些办法,补足了药品的不足,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战友的生命。

用身躯温暖冷僵战士

1934年11月26日,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难忘的一天。这天,红二十五军从湖北枣阳抵达方城县独树镇,准备通过许(昌)南(阳)公路后,进入豫西伏牛山区。

这时恰好寒潮骤袭,转瞬间,天上便下起了阴冷的雨雪。战士们身着单衣,冻得手指蜷缩在一起,连枪栓都无法拉开了。敌一一五旅和一个骑兵团已抢先赶到,占领有利地形,封锁了公路,企图将这支转战而来的疲惫之师一举全歼。

红二十五军的先头部队在一片开阔地带进入了敌人的重兵埋伏。在此生死存亡之际,一个贪生怕死的参谋主任,骑着一匹黑骡子拼命地奔逃,他边跑边惊慌失措地叫着:“我们被包围了,过不去了,各自逃命吧!”一时间,队伍大乱。

危急时刻,政委吴焕先迅速赶到,果断处置了参谋主任。他一手持枪,一手握刀,振擘高呼:“同志们,就地卧倒,坚决顶住敌人,决不能后退!”吴焕先的到来,马上稳定了部队,战士们爬在泥泞的湿地上,顽强抗击敌人。可是,由于战士们的手都冷僵了,拉不开枪栓,无法有效还击,敌人乘势从两翼包抄过来。吴焕先见敌人冲了过来,挥起大刀高声疾呼:“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带领部队,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与敌人展开肉博。激战中,徐海东率后续部队二二三团赶到,立即投入战斗,经过一番恶战,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可是,就在撤去阵地的时候,有3个身负轻伤的同志僵卧在地,起不来了。原来,严寒已使他们的身体冷得僵硬了。

发现这一情况后,班长曾纪兰马上带着护士班的曹宗凯和田希兰赶至3位战士的身旁,进行急救。在对战士们作简单的包扎后,她们开始用手按摩揉搓战士的各个活动关节,不一会儿,战士们的双腿就可以活动了。随后,她们又将战士们的双脚放在腋下,用自己的体温把他们冷僵的双脚捂热。很快,战士们站了起来,在姑娘们的搀扶下,一瘸一拐地向前走去。为首的战士不无羞涩地向女兵们敬礼:“谢谢你们,我们一定要在战场上多杀敌人,报答你们的救命之恩!”

“铁脚大王”做新鞋

红二十五军中有个外号叫“铁脚大王”的轻机枪射手,他的名字已经没有人记得了,他是在文公岭战斗中头部负伤,被送到军医院治疗的。“七仙女”班在护理这个伤号时,班长曾纪兰烧了两锅热水,女兵们给他洗了两三遍泥脚,她们惊讶:这是一双什么样的大脚板?从脚脖子以下全都变成了泥褐色,真是名符其实的“铁脚大王”!又长又宽的脚掌上,隆起一块块又厚又硬的死茧,脚趾缝里也翻出了血红的皮肉。原来,这“铁脚大王”自从参加红二十五军以来,就没有穿过一双鞋子,都是光脚片子行军打仗,因为他的双脚大得出奇,根本就没有他能够穿的鞋子。女兵们知道这件事后,激起了很大的同情心。在班长曾纪兰的号召下,大家动手先量了他的脚样,再从老乡家里买来两块布料,一起剪了鞋底鞋帮,决定给“铁脚大王”做双特号大鞋。正、副班长和张桂香、曹宗凯四人,每人各纳一只鞋帮或缀一只鞋底,她们整整熬了一夜,天亮时突击做成。第二天,班长曾纪兰在葛牌镇找到个鞋匠,帮助锥上这双特大号鞋。那鞋匠事后说:“我当了一辈子鞋匠,没见过这么大的脚样,瞧那鞋,就像两条小船!”

“铁脚大王”得到“七仙女”深情厚意的帮助,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只管抹着眼泪。他伤好归队后,只把鞋子穿在脚上踩了两天便又收拾起来,背在身上舍不得穿。行军中,仍赤着两只光脚。别人问他为啥不穿,他咧嘴一笑:“嘿嘿,到了打冲锋时再说。”

一个月后,在华阳镇附近埋伏消灭尾追之敌陕军警二旅的战斗中,“铁脚大王”这才穿上鞋子,双手端起机枪向敌群猛烈扫射。这一仗,因为他英勇顽强、独挡一面,毙伤敌几十人,因而受到军首长的表彰。在表彰会上,还给他的胸前佩上了一条红绫子。表彰结束后,他把这条红绫子拿到军医院,送给“七仙女”班以示感谢。

医护宣传一肩挑

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后,蒋介石调兵遣将,从1935年1月起,连续两次派重兵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企图把红二十五军消灭在这里。红二十五军奋力反击,连战皆捷,以战斗的胜利,为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部队一面作战,一面派遣部分干部和战斗连队到地方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和基层政权。

医院随部队行动,7名女战士的任务相当繁重,她们既要抢救和看护伤病员,又要当宣传员。她们在庆祝解放大会上演出节目,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动员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号召青年踊跃参加红军等。军政治部根据这些内容编制节目,她们在演出时还自己编些新词配上老调,连夜进行排练,然后登台演出。唱歌、跳舞、演新戏,她们并不擅长,都是现学现演,但每次演出,总是人山人海,老百姓特别喜欢看。群众渴望听到共产党和红军的声音,群众的情绪鼓舞着每一个红军战士,也激励着她们自己。

她们的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快便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豪绅的造谣欺骗。在红军没有到达之前,地方反动势力经常散步谣言,说共产党“共产共妻”,要杀所有的人,掠夺一切财产,并且强迫所有的人跟着他们逃跑。因此,红军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人都非常少,但红军经过三、四天的宣传后,大批的群众就回来了。

1935年8月15日,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静宁县回民聚居的兴隆镇。为尊重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部队在进入兴隆镇之前,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红二十五军的民族政策得到回族同胞的拥护,回族群众像迎接亲人一样欢迎红军的到来。尤其是“七仙女”班战士们,更是受到回、汉族妇女的特殊优待。她们怀着无比羡慕和敬佩的心情,热心地把女战士们拉到家里去,请她们吃饭、拉家常,像对待亲姐妹一样。

女战士们就利用这样的机会,深入到群众家中,热心为生病的老乡治病。她们的实际行动,使当地的回族民众深受感动,连声夸赞“红军好”。三天后,部队离开兴隆镇时,男女老少站在街道两旁,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端着点心果品,热情地为红军送行。

三寸金莲走长征

张桂香自小缠足,在日夜不停的艰苦转战中,她拖着那双小脚跟上疾速行进的队伍着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头一天,她便被队伍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最后坐上收容队的马车才赶上了队伍。第二天,她仍然落在了队尾。她深深地知道,她们“七仙女”获得随军行动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党组织对她们的信任,也是对她们最严峻的考验。

于是她暗暗地告诫自己,决不能掉队,要为妇女同志争口气,要为鄂豫皖苏区的全体战士争光。开始半个月,她的双脚打了很多血泡,走起路来锥心刺骨的疼痛。每到宿营地,她的鞋子便沁满了鲜血。她咬紧牙关,竭力忍受着这种难以言喻的痛苦,渐渐地疼痛竟然神奇地消失了,她的步履也变得分外轻松起来。一到休息的时候,她还张罗着为伤病员烧开水,让战士们烫烫脚,消除行军中的疲乏。有时,她和其他女战士一样,接过战士们的破衣破帽,替他们缝缝补补。

红军的医药品是非常宝贵的,因此,她总是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着那些药箱子。行军的时候,她总是跟在挑药担子的战士后面,挑担的同志病了或是累了,她就主动将药担子接过来挑一程。遇到有的挑担子的同志掉队了,她又赶忙奔前跑后地寻找,以确保药品不能丢失。就这样,她以坚强的意志跨过了万水千山,随军胜利到达了陕北。

坎坷征途生与死

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以后,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斗争,终于创建了新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使部队得以立足和休养生息。

在极为艰难的战争岁月,“七仙女”的个人欲望也很容易得到满足,她们几乎没有什么奢望。军经理部的经理吴维儒,将打土豪没收到的一些红红绿绿的绸缎衣物,好心分发到“七仙女”班,让她们穿用或日后留作嫁衣。可是,她们谁也不领这份情,十分执拗地说:“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是财主娘们穿用的,我们又不是财主娘们,要它何用?”于是她们把这几件绸缎衣物或送给了贫困农家大嫂,或换得几件粗布衣服,留给自己平时穿用。

“七仙女”最为迫切的必需品,除了鞋子还是鞋子。可是她们每人除了几块包脚布外,却没有一双可脚而舒适的鞋子。她们本来都会点针线活儿,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做鞋子,但是谁也顾不了去做。军经理部曾给她们配发过几次鞋子,但都是又肥又大的,既不可脚又不舒适。无奈之下,就只好在鞋帮上钻两个小洞,用带子拴在脚背上行军。鞋大脚小,走起来也很不得劲,脚腕上都勒上一道道伤痕。没有鞋子穿时,就只好用脚布包着双脚,套上一双草鞋,坚持随军行动,进行战场救护。

征途是漫长的,也是坎坷艰难的,有胜利也有挫折,有痛苦也有欢乐。在独树镇,她们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在陕南,她们夜以继日护理担架上的程子华、徐海东,还有重病在身的省委书记徐宝珊;在四坡村,为军政委吴焕先擦拭遗体……她们就是这样,经受着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她们中的5位,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到陕北,胜利完成了长征。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由长安县沣峪口继续长征北上时,“七仙女”班班长曾纪兰牺牲在宁陕县境。在北过渭河以后,女护士曹宗凯因伤病躺在担架上牺牲。

长征到达陕北后,“七仙女”班剩下的5个姐妹,除张桂香与戴季英已结婚外,周少兰(后改名周东屏)与徐海东、田希兰(后在陕北病故)与钱信忠、余国清(后改名余光)与李资平、戴觉敏与饶正锡分别结婚。建国后,周东屏、戴觉敏、余光也就成为大将、中将、少将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