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徐海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我党我军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他驰骋疆场,组织指挥了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军的无数次战役和战斗,多次打败了数倍于我之敌,威震敌胆,被誉为“虎将”。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邓小平称赞他“对党是一颗红心”,江泽民为他的纪念文集题词“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转战鄂豫皖显身手
徐海东,1900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夏店区(今大悟县新城镇)徐家窑一个贫苦窑工家庭。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受党组织指派参加北伐战争。在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中,他带领一个排歼灭军阀吴佩孚的四个炮兵连,缴获12门大炮,受到全师通令嘉奖并获得提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受党组织指令离开部队。1927年6月任黄陂县河口区农民自卫队队长并率队参加了黄麻起义。1930年春,他领导的游击队被编入红军,从此他成为红军中一名正规指挥员。一年后任中共鄂豫皖军委警卫二团团长,后改任红四军第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
1931年4月上旬,徐海东率红三十八团英勇投入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在一次反击战中他身负重伤,被送进红军医院。1个月后身体尚未康复就去找师长陈庚报到。但是,由于战事吃紧,三十八团已重新配备团长,暂时无法安置。师政委让他在师部休息,好好养一养,等待分配。徐海东急了:“那我去当副团长!”师政委吃惊地望着他。徐海东笑笑说:“团长、副团长不是一样领兵打仗吗?我们闹革命又不是争当官。”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师里同意其请求。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徐海东调任红十二师任三十六团团长。
在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徐海东已成为红四方面军一员猛将了。1932年1月,他率团参加黄安战役后,立即奉命随红十二师北返豫东南,投入商潢战役的战斗。在关键性的豆腐店阻击战中,他指挥红三十六团担负正面阻击任务。战斗打响后,他率团苦战一昼夜,打退敌人11个团的轮番进攻。战斗最激烈时,他身先士卒,挥舞大刀高喊:“是共产党员,牺牲了也要向前倒!”全团官兵在他的激励下连续奋战三昼夜,打退了敌人20多次进攻,出色完成任务。此役,他们和友军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使刚投入鄂豫皖的蒋介石嫡系第二师遭毁灭性打击,侥幸逃脱的师长汤恩伯被撤职。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敌人又集中了20多万兵力继续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划区“清剿”。鄂豫皖省委决定将根据地现有的部队统一整编为红二十五军,作为反“清剿”的主力。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七师改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他先后担任师长、副军长、省委委员。1933年3月4日,敌三十五师一○三旅和一○四旅各一个团进占郭家河。徐海东率七十四师迎敌。战斗一打响,敌先头部队迅速被歼,后面的敌人慌忙朝东南方向逃窜,结果中了埋伏,仅一个多小时就结束战斗,共歼俘敌2000多人,而红军只伤亡30余人。战后,军长吴焕先称赞徐海东是一员“真正的虎将”。
1933年10月2日,红二十五军从皖西北向鄂东北行动,在通过潢(川)麻(城)公路时被敌人分割,后卫部队1000余人,由徐海东率领转回皖西北地区,与当地红八十二师会合。皖西北道委决定将徐海东带来的部队编为红八十四师,与红八十二师合编为红二十八军,由徐海东任军长,道委书记郭述申任政委。
在徐海东和郭述申的领导下,红二十八军在皖西北坚持斗争达半年之久。徐海东在《生平自述》中说:“有时我带一个师单独行动,有时全军一块行动。从斗争中扩大了部队,先后打了好几个漂亮仗。第一仗在石门口与敌独立三十四旅遭遇,将敌击溃,歼其先头部队1个团,俘虏千余人;第二仗,是在狗鸡岭、双河山之间歼灭敌四十五师1个多团,仅当场释放的俘虏就800余人;第三仗,在金家寨附近,打垮敌独五旅,歼敌2个营,旅长负伤逃走,带路的伪县长被击毙;第四仗,在葛藤山歼灭敌五十四师2个团大部,活捉敌五十四师代师长柳树春。”这样,仅仅半年时间里,红二十八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部队扩大到3200多人,根据地扩大一倍以上。
1934年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商城东南的豹子岩会师。17日,两军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这时,敌人“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总兵力达16个师24个旅共计20万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徐海东提出“避敌锋芒,击敌之虚”与敌人周旋,寻机歼敌。5月6日,率红二十五军远程奔袭敌五十四师后方罗田县城,一举歼敌1000余人,缴获大批物资弹药。从此,他率领这支英雄部队纵横驰骋大别山,设伏高山寨、突击长岭岗、远袭太湖城、激战斛山寨……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战略转移所向披靡
1934年11月,中央派程子华来鄂豫皖苏区传达指示,命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名义长征。出发前的花山寨会议上,徐海东向省委建议由程子华任军长,自己改任副军长。省委采纳了他的建议。徐海东改任副军长后,仍一如既往,兢兢业业领军打仗。在长征途中,哪里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11月26日,部队前锋到达河南方城县独树镇准备穿越许南公路时,敌四十四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已抢先到达占领有利地形,并趁红军毫无戒备发起猛攻,情况危殆。政委吴焕先举起大刀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率队冲到前面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关键时刻,徐海东率后卫部队赶到,迅速组织60挺机枪一字排开,向敌人猛烈扫射,将敌逼退。入夜,徐海东、吴焕先趁黑夜和大雨,率队绕道穿过许南公路,进入伏牛山区。
12月9日,部队进抵陕西洛南县庚家河(今丹凤县)。10日上午,省委开会,确定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并讨论创建根据地问题。会议尚未开完,敌六十师从鸡头关方向突然向红二十五军发起进攻,并抢占东山坳口有利地形。省委停止会议立即组织反击。徐海东率二二三团迅速夺回东山坳口,二二四、二二五团亦跑步抢占坳口南北两侧高地,3个团互相配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是,敌人又有2个团增援上来进行反扑。战斗从上午9点打到黄昏,毙伤敌300余人,将敌人打垮。
战斗中,红军伤亡100余人,军长程子华负重伤,副军长徐海东头部中弹,险些丧命。徐海东从战场上被抬下来后,昏迷了四天四夜,到第五天醒来时,发现左耳已失去听力。
战后,红二十五军胜利完成了第一阶段战略转移任务,省委决定抓紧时机,发动群众,扩大党和全军的政治影响。红二十五军以回旋动作南下郧西,北返洛南,东进卢氏,西出蓝田,横扫一批民团,为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35年2月5日,在葛牌镇战斗中,天下着大雨,徐海东躺在床上,听说前面打得不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他十分着急,命令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扶到前沿指挥所。他在《生平自述》中这样写道:“我当即让四个人扯着推着爬到军部指挥所山上,协同指挥部队,打垮敌人的进攻,歼敌一个团又两个营。”
2月下旬,徐海东等率领部队由郧西西进,攻克宁陕、佛坪两县城,进至华阳。敌警备第二旅2个团追来。红二十五军在石塔寺附近设伏,歼其5个营。3月下旬,红二十五军进占柞水县城,敌警备第三旅又赶来。红军主力转移,敌穷追不舍。4月9日,徐海东指挥部队在葛牌镇以南九间房设伏,待敌进入伏击圈,一举将警备第三旅2个团打垮,并消灭其1个团又1个营,俘虏旅长张汉民以下1000余名。至此,敌人在陕南部署的第一次“围剿”宣告失败。
创建根据地转战多
1935年4月中旬,省委在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改选了鄂豫陕省委,常委会由书记徐宝珊、副书记吴焕先及徐海东、田守尧、张明先等组成。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下一步的任务是创建鄂豫陕根据地。会后,部队开至洛南、商县一带做创建根据地的工作。二二五团八连指战员被安排到地方当干部,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当地许多青年踊跃参军,不出半月,红二十五军发展到3700多人,至此,鄂陕区、豫陕区、华阳地区先后建立起5个县工委、数十个乡政权,游击队发展到2000多人,边区党的工委和游击司令部也成立起来,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5月上旬,蒋介石又纠集9个师4个旅共41个团前来“围剿”,限令3个月内消灭红二十五军。省委率红二十五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南下郧西地区。5月下旬,徐海东向省委建议,采取“先疲后打”的方针,拖着敌人转圈子,拖到敌人精疲力尽时,选择有利作战的地方隐蔽设伏,敌哪一路先到就消灭哪一路。只要消灭一两个师或旅,其余敌人就会害怕、后撤。省委经过讨论,一致赞成他的建议。
6月初,红二十五军从郧西出发。徐海东带着手枪团先行,按预定路线,先向北,后向东,再向南,拖着敌人走。在运动的过程中,徐海东发现不少战士对只走不打不理解,说怪话。为振奋部队精神,6月15日夜,他率手枪团冒充敌第四十四师别动队,混过敌人封锁线,一夜急行军65公里,一举攻下荆紫关,歼灭守军补给站的1个连和一个营的民团,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使红二十五军弹药粮草得到充分补给,部队士气高涨,敌人异常震惊。这一仗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使之急调4个师又1个旅蜂拥而来,意图消灭红军于荆紫关。在徐海东的带领下,红二十五军当晚又开始急行军,4天行走280公里,进入陕南黑山街,敌人被甩在100公里之外。黑山街一带是游击根据地,地形也有利于隐蔽,部队便驻扎下来休整待命。等到6月29日,敌警备一旅先到。徐海东不失时机在袁家沟口布下口袋,令一只小分队引蛇出动,打了一个痛快的伏击战。此战毙伤敌300余人,俘敌旅长唐嗣桐等官兵1400余人。其他各路敌军闻风而逃,作鸟兽散。蒋介石精心策划的第二次“围剿”宣告破产。
会师陕北行奠基礼
1935年6月底,红二十五军在取得反“围剿”决定性胜利后,为继续掌握主动,把敌人调出根据地,相机歼灭敌人,补充兵源和物资,省委决定再次转到外线行动,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这一行动不仅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得到了充裕的物资补充,吸收300多名新战士,而且军首长在这次行动中,从国民党的报纸上获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合,并有北上的动向。7月15日,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从上海经西安到达军部驻地,也带来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有向北行动的消息。当晚,代理省委书记吴焕先即在长安沣峪口召开省委紧急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接应红军主力,留下郑位三、陈先瑞等领导继续坚持鄂豫陕根据地革命斗争。
7月16日,红二十五军开始向西挺进。徐海东率手枪团一路先行,过关斩将,势如破竹,一直打到天水,截断西兰公路,迫使敌人调兵拦截,有力地策应了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长征。随后,红二十五军转而攻占两当县城,夜袭天水关,乘胜北渡渭水,攻占秦安,威逼静宁。在渡泾水时,突然遭到敌1个团的步、骑兵袭击,徐海东指挥后卫部队迎击。这时,政委吴焕先带领军部交通队和学兵连赶来接应。他们直插敌人侧后方,配合主力,两面夹攻。经过苦战,歼敌1000余人,击毙敌团长马开基。但是,在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不幸中弹牺牲。徐海东十分悲痛,亲自为吴焕先净身、穿衣,亲自捧棺安葬。
吴焕先牺牲后,徐海东代理省委书记和军政委,继续率军北上,9月7日到达陕北豹子川。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徐海东改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任政委。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永坪镇,16日与陕北红军会师。鄂豫陕省委与西北工委联合组成陕甘晋省委。省委决定陕北红军与红二十五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全军共7000余人。
红十五军团组成后,立即投入反“围剿”斗争。此前,陕北红军已粉碎敌人两次“围剿”。这次敌人投入“围剿”的兵力共11个师,其中7个师是东北军。徐海东采取“围点打援”战术,派一支部队围攻敌一一○师驻甘泉的1个营,以调动驻扎在延安的一一○师主力支援。红军大部队埋伏在甘泉以北15公里的公路两侧劳山上。到第三天敌主力果然从延安出发,呈四路纵队南下进入伏击圈。经过6小时战斗,全歼敌2个团及师直属队,俘敌官兵3700多人,敌师长何立中及参谋长被击毙。战后,红军主力乘胜强攻榆林桥,毙伤敌300余人,俘敌团长高福原及其以下1800多人。这两仗彻底击垮敌人的嚣张气焰,再也不敢贸然进入根据地了。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顺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初,正在张村驿指挥战斗的徐海东得到中央领导要来红十五军团与干部会面的消息,立即快马加鞭赶回军团驻地道佐铺。毛主席听取了徐海东关于反“围剿”和红军整编的情况汇报后,肯定了红十五军团的作战方针和部署,同意他们的行动。徐海东随即重返张村驿,转达毛主席对大家的问候。部队群情激奋,一举攻下了张村驿,消灭了据点里的全部民团,缴获枪支300多条及大量物资。
11月3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布命令,任命徐海东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决定将红十五军团纳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
11月6日,中央红军开到甘泉象鼻子湾一带,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这时,敌人不甘失败,又调来5个师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发动新的进攻。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指挥下,徐海东率红十五军团与红一军团并肩作战,于11月20日在直罗镇一役全歼敌一○九师和一○六师一个团,击毙敌师长牛元峰。这一仗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毛主席称这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东征西讨威震敌胆
1936年2月,中央决定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组成抗日先锋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统率下渡黄河东征。渡河后,军阀阎锡山部前来拦阻,被我军消灭其2个团。接着,部队接军部命令“兵分两路,各撒一网。”徐海东率红十五军团经临汾、文水一直打到太原近郊的晋祠,沿路作抗日宣传发动工作,扩大红军队伍,筹集钱粮物资,使陕北无定河中下游两岸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阎锡山急令驻陕北绥德、米脂的2个师回援。3月中旬,军部决定兵分三路行动,红十五军团为左路,北进苛岚、岚县一带。阎锡山又急调15个团扑来。徐海东采用“先疲后打”战术,拖着敌人从晋中走到晋西北,在白文镇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八军一起,将尾追之敌2个步兵团和2个炮兵连歼灭。
4月中旬,蒋介石调派10个师会同阎锡山的部队联手进攻抗日先锋军,驻陕西境内的东北军、西北军也在蒋介石的强令下准备沿黄河北上,将我压缩在晋西北地区聚而歼之。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决定西渡黄河,回师陕北。
5月18日,中央军委又决定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与红八十一师组成西方野战军,分左右两路西征,目的是扩大根据地,接应长征北上的红二、四方面军。第二天,徐海东率部从王家坪出发,先后攻克定边、豫旺县城。接着西行南下,于10月上旬在会宁与红四方面军总部会合。为壮大红军声威,中央军委令红十五军团与红一军团会同红二、四方面军展开山城堡战役。经一昼夜激战,全歼胡宗南主力七十八师,仅红十五军团就俘敌3000多人,取得西征以来最大胜利,迫使敌人停止了进攻。
12月7日,徐海东被任命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暴发。张学良、杨虎城点名要求中共派徐海东率红军协防,抗击亲日派向潼关的进犯。经中央同意,徐海东率红十五军团开往西安地区。1937年1月上旬,徐海东率部到咸阳,被任命为红军南路军总指挥。杨虎城把他的一个警备旅和东北军的一个师临时拨给徐海东指挥。徐海东率部控制了商州城,构筑工事,严阵以待,及至敌人赶到,发现徐海东率红军抢先到达,遂连夜后退20公里,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未敢再向前挪进一步。
抗日战场大显神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徐海东任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8月下旬,他率部从三原出发挺进华北前线。9月12日抵原平,参加围歼日寇板垣师团的战斗。徐海东指挥六八七团从左翼突击,经一天苦战,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日军1000余人。
尔后,在朱德、彭德怀指挥下,三四四旅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战役,破坏敌人从灵丘到大营、从张家口到代县的交通线,多次伏击敌人。11月,徐海东奉命率部深入华北敌后开展山地游击战,伏击正太路和平汉路之敌,消灭了大量日寇,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
1938年2月,徐海东率三四四旅参加晋东南反日寇“九路围攻”的战斗,担负正太铁路战场阻击任务。他指挥部队袭击日军北峪、南峪据点,北峪敌人大部被歼。石家庄之敌派300人增援南峪,在火车上被我军伏击,死亡过半。日寇又从娘子关派300人增援,半路上再次被我军击退。不久,石家庄之敌向余桥岭进攻,半路又被我军伏击,死伤100多人。4月中旬,敌“九路围攻”收场。徐海东率部进占长治,追歼逃敌,收复黎城、潞城。
6月,日寇企图打通山西晋城至侯马的公路,其一○八师团于7月6日由晋城进至町店。徐海东指挥三四四旅2个团利用有利地形,隐蔽接近敌人,突然发起猛攻,一举歼灭日伪军500多人,同时击退从阳泉增援之敌。
徐海东率部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从山西打到河北,日夜转战,驰骋千里。由于操劳过度,他病倒了,大口吐血,病情严重。党中央得悉后,急令他回陕北治疗。是年8月,他返回延安。
10月,徐海东以中革军委军委员身份列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后入马列主义学院学习。他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边治疗边学习,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在短短的10个月里,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大幅提高,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的认识。
1939年9月至11月,徐海东随刘少奇同志由延安经河南竹沟到华中敌后,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后改为华中局)委员。12月下旬,在周家岗反“扫荡”战中,他带病指挥部队同敌激战三天,毙伤敌1600余人,并乘胜收复大片失地。这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
1940年1月28日,他在给营以上干部做报告时,忽然又大口大口吐血,医生诊断为肺病复发,病情日益加重,以致卧床不起。华中局将他的病情电告中央,中央多次发电慰问。5月,毛主席亲自在电报上写了“静心养病,天塌不管”八个字,要徐海东暂时放下工作,同疾病作斗争。从此,他离开军事指挥岗位,在担架和病榻上度过抗日战争的后几年。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退出华中地区,他随后方机关转移到山东莱阳、诸城等地休养。1947年9月,又被转移到大连疗养,直到1956年迁至北京。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经毛泽东主席提议,中央决定授予徐海东大将军衔。正在大连养病的徐海东听说后深感不安。他觉得从1940年病倒在战场后,几乎未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他专门找到周恩来总理汇报说:“我长期生病,为党工作太少,授我大将军衔太高了,我心里惭愧得慌。”周总理动情地说:“海东同志,授你大将,是根据你对革命的贡献决定的,要我看,不高,也不低,恰当!”就这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徐海东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