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咨询:0376-6879302 17637631188 欢迎访问何家冲学院!

 
 

英烈不朽:文武兼备吴焕先

发布日期:2024-05-30   /    阅读:399

李国强,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吴焕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26年,他就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11月,参与领导了黄麻起义。曾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吴焕先参与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军长、政治委员、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省委书记。1934年11月,吴焕先与程子华、徐海东等率红二十五军长征,1935年8月21日牺牲在甘肃省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

鄂豫边播撒革命火种

1907年7月,吴焕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新县)。他的父辈兄弟3人,靠耕种祖辈留下的一点薄地并兼营一家杂货店生活。吴焕先兄弟5人,童年的他刻苦好学,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推崇。1923年,吴焕先考入麻城蚕业学校,在共产党员、麻城县教育局局长王幼安的影响下,麻城蚕业学校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活跃的地方,吴焕先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

1925年夏,吴焕先从麻城蚕业学校毕业。此时,在武汉读书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戴克敏、戴季伦、曹学楷、陈定侯、郑位三等人暑假回到家乡。他们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传播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思想,并准备发展一批优秀工农分子和革命知识分子入党。吴焕先是戴克敏、戴季伦姑表兄弟,互相了解,志同道合,成了他们发展党员的首批对象。他们经过秘密串联,以“歇伏”为名,挑着干粮,到天台山开会,畅谈革命理想。吴焕先和他们一起来到天台山,眼见奇峰突兀,气势壮观,顿时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不禁吟诗一首:

四望众山低,

昂然独出奇;

白云分左右,

惟尔与天齐。

他借歌颂山河壮丽抒发自己的崇高情怀。1926年初,由戴克敏、戴季伦介绍,吴焕先在黄安七里坪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上级党组织派他以读书的名义到武汉工人运动研究所学习革命理论。1926年夏季结业后,吴焕先同曹学楷、陈定侯、戴克敏等,回到家乡箭厂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他回到四角曹门以后,剃光了头,脚穿草鞋,身着长衫,深入到贫苦农民中间,与他们促膝谈心,宣传革命道理,秘密串联发动,为在箭厂河一带建立、发展党组织,成立农民协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根据地创建卓越领导人

1926年夏,湖南、广东两省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在此形势下,大别山区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吴焕先不失时机地在四角曹门建立了箭厂河乡第一个农民协会。在他的领导下,至1926年底,仅箭厂河一个乡,农协组织发展到49个,拥有会员3430人。吴焕先任箭厂河地区农民协会的总负责人。与此同时,吴焕新开始在优秀知识分子和农协会员骨干中发展党员,先后发展了吴先筹、詹以贤、周业臣等十几名党员。1927年1月,他在家乡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不久即任紫云区区委书记。

吴焕先的革命活动,遭到了土豪劣绅的极端仇视。1926年冬,恶霸地主吴惠存勾结土匪武装,杀害了吴焕先的父亲、哥哥、嫂子等五口人。吴焕先闻讯回家后,见母亲和弟弟在亲人的遗体旁痛哭,不禁热泪长流。他扶起母亲,对她说:“这血海深仇我们一定要报!只有打倒地主阶级,咱们才会有家,穷人才能有出路!”为此,他利用“红枪会”这一群众组织,分别在四角曹门、詹家湾、郑家边创办起三堂革命红学,并担任三堂红学的总负责人。之后,他积极组建箭厂河农民义勇队,使箭厂河农民武装发展到3000多人。正是这支农民武装后来成为鄂豫皖边区早期武装斗争的革命骨干力量,也是红四方面军的最初来源。

1927年11月,著名的黄麻起义暴发,吴焕先是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指挥的箭厂河革命红学和义勇队是攻城的主力,担任攻打黄安县城北门的任务。战斗中,他率领攻城突击队攻入北门后直捣县府,生擒了反动县长贺守忠,打开监狱,释放了被捕群众。11月18日,黄安工农民主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宣告成立。12月,反动武装进行疯狂反扑。黄安城失守后,吴焕先为表达革命到底的决心,写下了两首诗:

其一:

赤胆忠心为工农,

气壮山河志不移;

何惧今日艰苦多,

坚持斗争定胜利!

其二:

深山密林是我房,

沙滩石板是我床;

尽管敌人逞凶残,

坚决斗争不投降。

1928年春,吴焕先等转移到光山南部的柴山堡一带活动。8月,第七军进驻柴山堡,随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柴山堡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1929年7月1日,在鄂东特委的领导下,吴焕先率领箭厂河的农民武装,同柴山堡、官堰堡的农民一起,在红三十一师的配合下,一举攻占白沙关。第二天,在白沙关召开了万人参加的暴动大会。吴焕先、曹学楷、徐向前等出席了大会。1929年12月,鄂豫边首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今新县陈店召开,产生了鄂豫边最高革命政权领导机关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曹学楷当选主席,吴焕先当选为土地委员会主席。

吴焕先任土地委员会主席期间,和徐朋人等一起,主持制定了《临时土地政纲》和《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亲笔起草了贯彻“细则”的计划。1930年,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吴焕先任特委委员。

1931年4月,正当鄂豫皖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巩固之际,张国焘来到鄂豫皖苏区。根据中央指示,撤销鄂豫皖特委,成立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吴焕先担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委。不久,调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鄂豫皖省委成立后,他又任省委常委。

在此期间,吴焕先着力加强了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他的主持领导下,部队宣传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地方工作、战前动员、对敌开展政治攻势等,都取得显著成效。部队每到一地,他都要求将打土豪得到的东西,除军需品外,其余均分给贫苦农民。他十分注重群众纪律,在部队出发前,都要检查各部队执行纪律情况,发现铺草没有打扫、东西没有还等,都及时要求部队予以处理。

吴焕先与徐向前、徐朋人、曹学楷等同张国焘在军事、政治、经济路线上做过多次斗争。张国焘一到鄂豫皖,就主张“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并在新集召开强令贯彻他的土地分配政策的会议。吴焕先参加了这次会议,提出了反对意见,回到箭厂河,也没有贯彻这一错误政策。在肃反问题上,他坚持实事求是和慎重的方针,坚决反对“肃反”扩大化。有一次,在部队突围中,他发现一位被绳子绑着的红军战士跟着部队从敌人的包围圈中冲了出来。当他得知这人是“肃反”抓出来的“反革命”时,气愤地质问:“哪有这样的反革命?”立即亲自给这位战士松了绑。担任过省委组织部长和皖西北道委书记的郭述申,因为反对杀害两位师级干部,被张国焘定为“右倾”,撤了职,并将要处决。这时,负责的人“肃反”找到吴焕先,逼他表态,他当即顶了回去。在他和徐海东的坚决反对之下,郭述申才幸免于难。

重建红二十五军转战忙

1932年6月,蒋介石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10月,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此后,根据地遭到敌人的残酷“清剿”。在此形势严峻时刻,鄂豫皖地区急需统一领导,更需一支强大有力的红军坚持斗争。正担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的吴焕先挺身而出,他找到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建议省委把留在根据地的5个主力团尽快集中,重新组建一支主力红军,独立坚持武装斗争。

沈泽民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提议吴焕先“将红二十五军的番号恢复起来”,担任军长,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1932年11月29日,省委在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正式决定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全军共7000余人。红二十五军成立后,吴焕先把他的全部心血和精力倾注在部队的建设和发展上。一方面继续扩充兵源,筹备给养,积蓄力量;一方面抓紧时间进行思想整顿和军事训练。在此期间,吴焕先表现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把军部和两个师、五个团、两个特务营全部组建起来。他深入师团,到各个连队去给干部、战士讲话。他号召大家:“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革命根据地,我们绝不能丢,大别山的红旗不能倒。战则存,不战则亡,我们一定要坚持到最后胜利!”

1933年3月初,吴焕先接到情报:原驻信阳地区铁路沿线的国民党三十五师马鸿逵部,调至新集驻防。3月4日,该师进驻郭家河。吴焕先认真分析了敌我兵力情况,决心乘敌孤军深入、立足未稳之际,集中全军主力消灭该敌。

3月5日夜,天空下着淅沥的细雨,红二十五军迅速集结到野鸡笼。部队冒着细雨,翻山越岭走了几十公里后,于次日下半夜抵达郭家河。一切准备就绪后,吴焕先向师指挥员下达命令:“七十五师兵分两路,以一个团的兵力迂回到敌军右侧,抢占敌军背后的西山制高点。七十四师从正面进攻,直取敌旅部,只要打掉敌指挥部,敌人就会全盘大乱,我们就可将敌一举歼灭!”3月6日拂晓,以徐海东指挥的七十四师为主攻的郭家河战斗打响了。红军一鼓作气冲向郭家河街头,将敌分割开来,就地予以围歼。郭家河是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战斗一打响,各处的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便在四周的山头上呐喊,使敌人惊恐万状。红军仅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将敌2个团全部歼灭,毙伤敌数百人,俘敌团长马鸣池以下官兵2000余人,红二十五军首战告捷。

第二天,省委在郭家河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祝捷大会。除了王平章、郭述申在皖西北外,沈泽民、徐宝珊、成仿吾、郑位三、戴季英、高敬亭、吴焕先等省委领导都参加了大会,沈泽民代表省委讲话,对红二十五军的作战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郭家河战斗后,吴焕先又指挥红二十五军接连取得了潘家河、杨泗寨两次战斗的胜利。三战三捷,使红二十五军迅速发展到12000余人,军威大振。

红二十五军的不断胜利,打破了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箝制了敌人大量兵力,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初步好转,反“清剿”斗争出现了新局面。红二十五军经过连续的战斗,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使这支重建不久的部队,很快成为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新的主力红军。

壮志未酬喋血长征路

1934年11月4日,吴焕先等收到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派人送来的信。信的大意是,由中央根据地派来的程子华同志,带来了重要指示,接信后火速率部到鄂东会面。第二天,吴焕先、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从皖西北葛藤山出发,沿途突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0日傍晚到达光山南部的花山寨与鄂东北道委会合。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花山寨举行第十四次常委会议,根据郑位三转达程子华带来的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口头指示,结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际,讨论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

会议决定,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以京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为初步目标,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的革命斗争。会议根据徐海东同志的提议,决定程子华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仍任政治委员。

为迅速实行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西移至罗山殷家湾、何家冲一带,加紧进行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根据省委决定,撤销了师一级建制,军直辖二二三、二二四、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全军2980余人。

转移前夕,少数干部战士听说要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思想上一时想不通,有人甚至想离开部队去干便衣队。战士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吴焕先的心情又何尝不是这样。但是,作为省委和全军的主要领导人,他必须总揽全局,率领红二十五军摆脱眼前的困难,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前进。于是,吴焕先深入到各团、营、连讲话,解释省委决定战略转移的重大意义。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终于使全军上下统一了思想。

1934年11月16日夜晚,红二十五军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全军在省委和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的率领下,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了艰难而曲折的漫漫征途。11月底,红二十五军到达方城县独树镇附近,准备从七里岗通过许(昌)南(阳)公路,进入河南西部的伏牛山区。这时正遇寒潮,风雪交加,战士们衣衫单薄,冻得连枪栓都拉不开。而敌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已抢先到达,封锁了公路,把红军包围了起来。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吴焕先赶到阵前,立即指挥部队就地抵抗。他向战士们大声疾呼:“同志们,就地卧倒,坚决顶住敌人,绝不能后退!”吴焕先的到来,马上稳定了部队。随后,他手持大刀,振臂高呼:“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共产党员跟我来!”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冲上去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这时徐海东率后卫部队及时赶到,在他们的带领下,经过血战,打退了敌人的阻击,杀出重围,绕道通过许南公路,胜利进入伏牛山区。

进入伏牛山区以后,省委看到该区反动围寨很多,创建根据地比较困难,决定率领部队继续向陕南挺进。在过拐河时,吴焕先指定韩先楚部抢占河边的一个寨子。此时,敌人也从另一条路上奔袭而来。红军利用寨墙,手榴弹、长短枪一齐开火,打得敌人狼狈而逃,红军安全渡河。这也是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极为危险的一次遭遇,由于吴焕先谋划在前,指挥得当,才化险为夷。

进入陕南后,红二十五军先后与阻拦的国民党军多次激战,粉碎了“围剿”,开辟了鄂豫陕根据地。吴焕先先后任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省委书记等职。在此时期,吴焕先十分关心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行踪。在红二十五军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时,从缴获的报纸上和交通员带来的信息中,获悉红一、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合,并有北上的动向。吴焕先立即在长安沣峪口主持召开省委会议,决定带领红二十五军向甘肃方向挺进,策应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同时决定留下郑位三、陈先瑞等同志,继续坚持陕南地区的斗争,巩固和发展这块新建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抵达甘肃泾川县境准备渡河时,敌人一个团突然袭来。时值大雨倾盆,河水徒涨,红军先头部队过河时难以回援,后卫部队背水作战。吴焕先见情势危急,亲自带领100余人攀登徒崖,插入敌人侧后,与敌人展开激战,敌人一个团1000余人全部被歼。战斗中,吴焕先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北,成为最先完成长征的红军部队。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立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吴焕先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他胸怀全局,无私无畏,以身作则,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在危险和困难面前,他总是临危不惧,指挥若定,身先士卒,体现了一位革命者崇高的精神风范。正如红二十五军全体指战员评价的那样:他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政治远见,是全军将士公认的领导核心,卓越的决策者。他能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斗争实践中造就了他的军事才能和作战指挥艺术,成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军事将领。他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在错误和挫折面前敢于坚持原则,胜不骄,败不馁,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坚定信念、革命气质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吴焕先同志永远值得我们深切缅怀和无比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