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1934年11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以下简称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实行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孤军远征10个月,艰苦转战近万里,先后到达陕北,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上写下了独具特色的光辉篇章,具有深远而伟大的意义。
战略转移历史背景
红二十五军最初组建于1931年10月,在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和指挥下战斗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苏区之后,留下来的部队和地方武装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极其艰困的条件下,独立坚持了根据地的第四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长岭岗、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
然而,在党内第三次“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加之鄂豫皖地区处于“一面可以控制平汉铁路,一面可以截据长江交通”的重要战略位置,敌人进攻极其猛烈,根据地损失惨重,迫使鄂豫皖省委不得不考虑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问题。
1934年3月中旬,省委接到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鄂豫皖苏区战争经验的研究及今后作战的建议》,“建议”提出红二十五军要向桐柏山区进行战略转移。省委认为,“桐柏、厉山、随县等地在京汉路之西,过去较困难,同时离我们原区域较远隔”,决定暂时留在现根据地坚持斗争。7月初,省委又收到中央1934年2月12日的指示信,以及6月13日的军事训令。“指示信”指出,“再固执着‘死守’的方针,是只为牺牲我们的干部,牺牲我们的活力,必将完全葬送我们的革命事业”,强调省委当前的任务“在于保全我们的活力,保全我们的队伍,重新创建新的苏区,新的根据地”。在“军训令”中,中央虽然原则上同意省委提议的“红军主力仍留在原来苏区继续行动”的要求,但也提出苏区“应创造一个较强的独立团到平汉铁路西桐柏随县地域去活动”,游击战争“特别应向河南及京汉铁路上活动’。7月29日,鄂豫皖省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仍强调,“对另组一团兵力到铁路西,认为在战略上是需要的,但在红军目前的数目上难于做到”。可以看出,省委虽然意识到平汉路两旁游击的重要性,但仍觉得坚持在老根据地的斗争比较稳妥。10月9日,省委召开扩大会议,为粉碎第五次“围剿”做准备,在战斗任务中提出“逐步巩固和向外扩大,并创造新的行动中心及根据地”。可见,此时省委已然对战略转移有了思想上的准备。
1934年11月上旬,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副主席派程子华来到鄂豫皖苏区工作,带来了中央和周恩来关于红二十五军要“实行战略转移”的口头指示。11月11日,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会议,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
战略转移阶段划分
以时间和历史发展为脉络,可将红二十五军长征划分为三个重要战略阶段:
一、离开鄂豫皖苏区进入陕南(1934年11月16日到12月10日)
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省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翌日,红二十五军在朱堂店突破敌人的阻拦,当晚即趁夜黑从信阳柳林和东双河之间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山区,实现了战略转移的初步目标。
红二十五军进入桐柏山区后,发现这里距平汉铁路、汉水和武汉太近,回旋余地不大,加上大敌压境,难以立足发展。省委果断决定,率领部队掉头北上,跳出敌人的围堵,由驻马店西北山区转向伏牛山区挺进,迅速北上。驻马店西北地区地主围寨较多,且有一定数量的武装。为减少阻力,省委要求严格群众纪律,并展开政治攻势,明确北上抗日的目标,对村寨地主头目等晓以民族大义,为红二十五军北上减少消耗,赢得了时间。
11月26日,红二十五军准备越过许(昌)南(阳)公路,进入伏牛山区。下午一点左右,在方城县独树镇遭到预伏之敌阻击。时遇寒流,雨雪交加,战士们饥饿寒冷,一时拉不开枪栓,只得后撤。危机时刻,政委吴焕先冲到最前线,发出“坚决顶住,绝不后退”的命令,使红军很快稳住阵脚。徐海东迅速率领后卫部队赶到,合力将敌人击退。天黑以后,全军绕到平顶山保安寨北边,连夜越过许南公路,第二天早上进入伏牛山东麓。伏牛山区地域狭窄,人烟稀少,粮食和物资匮乏,创建根据地较难。加上敌人“追剿队”一路尾随,难以摆脱,省委决定继续西进,直奔豫陕边界的商洛山区。
12月4日,红军进入卢氏县境。为防止红军入陕,蒋介石将驻防开封的陈沛部第六十师调至朱阳关部署。在敌人前堵后追情势之下,红军通过货郎找到一条隐蔽小路,从卢氏城南和洛河之间连夜西进。12月8日,在豫陕交界铁锁关击溃守关民团,直入陕南。10日,省委在庾家河召开会议,讨论在鄂豫陕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问题。此时,敌第六十师突然袭击,红军经过20多次拼杀,终于将敌人打垮。但是,红军也付出伤亡200余人代价,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在战斗中均身负重伤。
至此,红二十五军长驱近2000里,粉碎了20倍于己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第一阶战略转移。
二、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4年12月10日-1935年7月16日)
庾家河会议虽然被敌人打断,但仍作出了《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草案》。会议认为,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北靠秦岭,南邻汉水,山大沟深,丛林茂密,地势险要,便于开展游击战争;鄂豫陕边界地区敌人统治比较薄弱,人民生活贫困,易于开展斗争;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六军都曾在这一带传播过革命思想,党和红军在这里有一定影响力,都有利于开展群众工作,建设新苏区。省委还作出了将鄂豫皖省委改建为中共鄂豫陕省委的决定。新的省委成立后,马上组织实地调查,开展武装斗争,到1935年1月底,开辟了郧西、洵阳(现旬阳)、镇安、山阳4县边界地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但是,敌人是不会让红军创建的根据地长期存在的。1935年1月,蒋介石调集5个团的兵力配合陕军对红二十五军发动第一次“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开展大踏步迂回,在运动中寻机歼敌。蔡玉窑、文公岭战斗后,红军乘胜在蓝田、商县、山阳、镇安、柞水5县边区创立了第二块革命根据地。随后,又开辟了华阳革命根据地,为游击战争提供空间和群众上的支持。到4月中旬,红军已在洛南(今丹凤)、商县、商南、卢氏4县边界地区开辟了第三块革命根据地。5月初,红军主力发展到3700余人,根据地人口近50万,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5年4月20日,蒋介石调动30多个团的兵力交给杨虎城统一指挥,发起对鄂豫陕苏区第二次“围剿”,并限期在5、6、7三个月内将红军全部消灭。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和刚刚创建苏区的众多困难,红二十五军充分发挥运动战和游击战专长,从内线转战外线,又从外线迂回内线相机歼敌。6月15日,红军远程奔袭荆紫关,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需民用物资,并打乱了敌人部署的“围剿”计划。7月初,红军在山阳袁家沟口设伏,一举歼灭号称陕军“皇家军”的警备第一旅,活捉旅长唐嗣桐,震慑了“围剿”敌军。之后,又乘胜北出钟南山,威逼西安,宣告敌人三个月歼灭红军的计划破产。
三、西征北上驰骋陇东南(1935.7.16-9.15)
红二十五军自从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就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1935年7月,红军在西安周边活动时,从国民党的报纸上获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的消息。7月15日,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明从西安与红二十五军取得联系,带来了中共中央的几份文件和川西会师北上的确切信息。省委当即在长安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迎接党中央。7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省委的领导下,踏上了继续长征的道路。
红二十五军沿秦岭北麓西进,敌第五十一军一一三师追踪而来。为摆脱敌军,红军南下秦岭佯攻汉中,而后折向西北方向。7月31日,突袭了川陕公路要地双石铺。8月3日,攻占甘肃两当县城,而后一举攻占天水北关,调动了大批敌军力量。11日,红二十五军渡过渭河,占领秦安县城,向敌纵深推进。14日,威慑静宁县城,截断陕甘两省交通大动脉西(安)兰(州)公路。之后,进入回民居住地兴隆镇休整,并将民族政策与宣传抗日政策结合起来,扩大了红军在当地的政治影响。3天后,红军沿西兰公路东进,攻克第三座县城隆德,随后翻越六盘山,威逼平凉县城。
8月21日,红二十五军到达泾川县四坡村,准备徒涉泾河支流汭河。由于连夜暴雨,山洪暴发,只有少数部队渡过汭河,其余被临时暴涨的河水阻在北岸。此时,敌军1000余人突然袭击,北岸红军背水作战,形势危殆。紧急关头,政委吴焕先率百余人直插敌人侧后,将敌军击溃。激战中吴焕先被敌人冷枪击中胸部,壮烈牺牲,年仅28岁。将星陨落,全军指战员悲愤不已,将来犯之敌全部聚歼。
31日,红军通过泾河,之后经镇原、庆阳县境向东北方向前进,并击退尾随的敌兵。9月7日,召开省委会议,决定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胜利完成了长征,成为红军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队伍。
战略转移历史意义
一、减轻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在红二十五军为长征出发做准备之时,集结在鄂东北的敌军有东北军的9个师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队”5个支队,共计80多个团。 红军越过平汉铁路之后,蒋介石急令“追剿队”5个支队和东北军一一五师共18个团,尾随红二十五军西去,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桐柏山区。可见,这一战略行动确实吸引了一部分敌军主力部队,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当然,留在根据地的敌军兵力仍有60多个团,他们依靠坚固的碉堡,对根据地进行大肆搜捕,无数革命干部和群众惨遭屠杀,根据地形势十分严重。但由于在红二十五军出发前夕,省委已对坚持根据地的斗争作了安排,苏区党和红军在高敬亭领导下,很快得以恢复和重建。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前期军事上的盲目轻敌和组织上的“肃反”使根据地遭受重大的损失。虽然后来省委转变斗争方针,打破了东北军三个月剿灭红军的计划,逐步摆脱了被动局面,但强大的敌人已经在根据地设立了严密的封锁网,根据地也被不断压缩,这种局面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改变。因此,红二十五军2980人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艰苦转战近万里,在到达陕北时发展到3400余人,人数不减反增,保存了一支强有力的革命武装,为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时,毛泽东指出,敌人的强大和红军的弱小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根据地是流动不定的,红军没有真正巩固的根据地”。鄂豫皖省委及时率领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而没有继续“死守”空喊恢复原有苏区拼消耗,正是为了保存实力,伺机破敌。
二、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牵制了敌军兵力,配合了川陕和陕甘红军的斗争,也为红二十五军提供了立足之地
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在一次谈及长征历史时说:“几只长征红军队伍,各有创造。红二十五军除了最先到达陕北外,她在长征中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创造了一块连接10多个县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在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的战略转移过程中,抓住机会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对于吸引敌人兵力,配合其他地区红军斗争,意义重大。而且,也为自己部队休养生息提供了立足点。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立后,省委加紧了根据地建设,群众革命斗争的情绪高涨,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的利益。蒋介石将原准备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东北军第六十七军3个师,驻守郑州的第九十五师统一交给杨虎城指挥,连同陕军3个旅,共30多个团兵力对鄂豫陕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红二十五军依靠陕南地区山高沟深和交通不便的山区优势,开展游击战争,牵制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部队,动摇了敌军进攻的后方,很好地配合了川陕苏区、陕甘苏区红军的斗争,对开创西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红二十五军将运动战与游击战结合起来,采取“诱敌深入,先拖后打”的战术,伺机歼敌,打破了敌人针对鄂豫陕根据地的两次“围剿”,使得新苏区在战略上变劣势为优势,为红军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使得部队能够休养生息和发展壮大,为以后的战略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1935年5月初,红二十五军队伍发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发展到了2000多人,成立了鄂豫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10个区、46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苏区人口近50万,耕地面积90多万亩,为战斗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牵制了大批敌军力量,配合了主力红军的北上
1935年7月15日晚,鄂豫陕省委在长安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到陕甘苏区会合红二十六军,首先争取陕甘苏区的巩固,集中力量以新的进攻策略消灭敌人,直接有力的配合红军主力,创造新的伟大红军与准备直接与帝国主义作战的阵地。 对此,邓小平说,“红二十五军四北上长征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肯定了这一战略决策。
在得知红二十五军迅速西进的消息后,蒋介石极为震惊,从成都接连发出五道电令,要求加强封锁,防止红军入甘。在8月10日最后一封电令中指出,“查徐海东匪西窜原因在策应朱毛,我军应采用内线作战要领,先以优势兵力先解决徐匪,再行以全力回击朱毛”。从8月中旬到月底,红二十五军活动在静宁、隆德、平凉、泾川、灵台、崇信等广大地区,并切断了西北地区交通大动脉西兰公路,将敌人围堵红军的计划彻底打乱,大大减轻了主力红军的压力。
而且,红二十五军在经过回民聚集区兴隆镇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严格要求部队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情风俗,强调政治纪律,并结合抗日救国的政治宣传,就地开展群众工作,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让群众看到红军与反动政府军队的不同,愿意接受和主动支持红军部队。此举为中央红军后来经过此地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受到毛泽东的高度称赞。
四、率先到达陕北,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
1935年9月16日,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来到永坪镇与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翌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与鄂豫陕省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军团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军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军团下辖三个师,共7000余人。红十五军团成立后,为了粉碎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决定以歼灭敌人打个大胜仗的方式来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在10月1日与25日的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役中,红十五军团共毙伤敌1300余人,俘虏5500余人,为彻底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打下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9月19日,中央红军进驻陇南哈达铺,从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上意外获知阎锡山的部队正在“进剿”陕北红军的消息。22日,中央在当地的一座关帝庙里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宣布成立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毛泽东任政治委员,下辖3个纵队。会议上,毛泽东号召部队继续北上,到陕北会合刘志丹部和徐海东部。正如徐向前在《红二十五军战史》序言中所说,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在西北建立了特殊的功勋”。毛泽东也在1937年2月对《大公报》的记者说,徐海东部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做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总之,在中共鄂豫皖省委和中共鄂豫陕省委的领导下,红二十五军孤军远征,历时10个月,转战豫陕甘宁四省,行程近万里,最终到达陕北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在这一战略行动中,红二十五军创建了长征途中唯一一块较为稳定的革命根据地,发展了地方游击师红七十四师,打击和牵制了敌人兵力,配合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北上和其它地区红军的对敌斗争。红二十五军也是四支参加长征的部队中,最先到达陕北的队伍,而且在长征中队伍不减反增,为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和主力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