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咨询:0376-6879302 17637631188 欢迎访问何家冲学院!

 
 

七里坪祭 ——红二十五军不得不说的慷慨悲歌

发布日期:2024-05-17   /    阅读:531

李国强,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今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位于大别山南麓,鄂豫皖两省边际。这里因大革命风云际会而声名鹊起,也因红色印记俯拾皆是而闻名于世。

1933年5月,重建于斯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雄赳赳气昂昂的屯兵于该镇东、北两面的重要屏障,誓言要在这里与国民党军主力一决雌雄,夺回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重要城镇,以履行“左”倾冒险主义临时中央期冀的“夺回中心城市”的豪迈设想。

然而,这注定是一场在错误的时机、错误的地点选择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误判形势

中共鄂豫皖省委革命乐观主义高涨,在红四方面军率主力被迫转移不久,召开了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判断,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已经进入失败的地位”,“农村苏维埃政权已经巩固起来”,要“争取一省和数省的胜利,造成战胜帝国主义的先决条件”。1932年12月30日,省委临时紧急会议进一步指出,现在的根本策略,应当立即抓住有利时机转向“积极反攻”。在红二十五军连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胜利后,省委认为整个鄂豫皖苏区的敌军已处于守势,红军进入“反攻时期”。恰在这时,省委收到了中央1933年3月10日《给鄂豫皖省委的军事指令》。“指令”要求红二十五军的“反攻计划”是,第一步夺取七里坪、河口、黄安(今红安);第二步夺取新集(今新县)和光(山)麻(城)交通线的中间地带……这与鄂豫皖省委的思想一拍即合。据此,省委贸然决定于5月初发起进攻七里坪战役。

这是一个严重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的决定。此时,敌人对整个鄂豫皖苏区“围剿”的总兵力达15个师又4个旅,加上反动民团,超过红军近20倍的兵力,敌强我弱何等悬殊?以红二十五军区区12000余人兵力向数倍于我(七里坪及其周围敌人)、装备精良、构筑严密坚固防御体系的七里坪驻军展开进攻,这在无异于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部署漏洞

根据红二十五军战史记载,红二十五军围攻七里坪的部署是:“第七十三师布置于七里坪以东王锡九、习家坡、石门口、郑必高至大斛山一带;第七十四师布置于七里坪以北江家塝、高庙岗、酒醉山一带;第七十五师除以二二四团配属第七十四师布置于神灯岗外,两个团随军部留在七里坪东北的龙王山,为军预备队……由于兵力不足,七里坪南至黄安县城、西至华家河的道路,红军都没有控制,敌人仍可以自由地调动兵力,补充军需。”

这种部署分明是要告诉敌人,怕打你就跑,逃跑的路给你们留好了。但是狡猾的敌人会这样想吗?也许集中优势兵力消灭红军主力于七里坪正是其梦寐以求的图谋呢。战争的逻辑似乎正在朝着鄂豫皖省委领导没有料想到的方向发展。

1933年5月2日夜,红二十五军进入作战位置,并开始修筑工事。4日晨,敌人一部在强大火力配合下攻入红七十三师阵地,经激战被击退。当日,敌驻华家河第十三师1个团开进七里坪增强防务。至11日晨,红军发动多轮攻势均没奏效。此间,敌人频频调整兵力部署,黄安县城在兵力不断补充情况下,调出驻军第八十九师一部开往七里坪增援。21日夜,苦攻多日的红军以七十四师1个团和七十五师2个营的兵力,一举攻下敌前沿阵地小悟仙山。次日拂晓,敌八十九师2个团居高临下,携势猛烈反扑,红军被迫撤退。此后,双方形成对峙。战事日益胶着,红军疲劳苦战,补充困难,颓势尽显;而敌援军、补给充足,战力日增,红军处境渐趋危殆。

指挥错位

七里坪战役之始,中共鄂豫皖省委便在沈泽民书记的带领下,直接搬到红二十五军前敌指挥部,与军部领导同志一起指挥战斗。沈泽民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具有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胸怀视死如归的无产阶级革命豪情,但他身上挥之不去的盲目乐观主义革命情节,往往都与来自上层的“左”倾冒险主义不谋而合。在七里坪战役中,他的这些理念和作风都有充分体现,如他领导的省委越俎代庖,直接左右了战局,以致军事指挥人员合理化建议都被他一一拒绝。

5月22日以后,围攻七里坪处于相持情况下,形势对红军已处于不利态势,徐海东等提出撤围意见,以争取主动,但省委以执行中央指令为由,坚持继续围攻。之后,红军在断粮无炊的饥饿困扰下,怀疑不满情绪日盛,吴焕先、徐海东再提撤出战斗,省委不仅不采纳,于5月24日发布了《鄂豫皖省委通告一0七号》,指出,在我们“大举反攻中间,敌人是被击溃了,局部的是被消灭了。”目前,“全国革命是在高潮中,蒋介石的主力是被中央红军击溃了……因此,我们能够继续顺利地反攻敌人。”最后,特别强调,怀疑能全部拿下七里坪和各中心市镇的就是“右倾思想”。从而严重压制了一些同志的正确意见,贻误了战机。

尽管经过无数次战争洗礼,省委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乏对于战争的指挥常识。但是,在临战状态下,置军事指挥人员战场正确意见于不顾,独断专行,以省委意志代替军事指挥人员战场指挥意志,不仅违背了战争、战场规律,也违背了党对军队政治领导的原则,最终直接导致了战争惨败。

配合失时

兵马没动,粮草先行,军之大事,刻不容缓。然七里坪战役在决策过程中似乎压根儿没有考虑过这个如此严重的问题。5月的荆楚大地正处在青黄不接、春收春耕欠时之际,连年累战,兵荒马乱,本已饥荒的穷苦百姓哪来的余粮接济军饷?节令不利于发起大规模战事。敌人占据着苏区的全部城镇,控制着大部分农村以及仅有的交通线,“筑碉修路”、“稳扎稳打”、“驻剿”、“追剿”红军和革命力量正不遗余力……客观形势不利于在战争中筹集粮草军需。

战争的进展正印证了这一朴素的道理。果然,战事进入第10天,红军断粮。人民群众拿出所剩无几的存粮,一碗一斤地支援红军,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战士们只好一边打仗,一边靠挖野菜、拾树皮度饥。为解决粮食问题,红军不得不抽调部队和地方武装远到几十公里、上百公里外的宋埠、黄冈、陂孝南等地筹集,但路途遥远,所获甚微,难以为继。饥饿比战斗更残酷,红军陷入危境,非战斗减员迅速增加。

截取敌人的给养,虎口夺食,红军不得不出此下策,但谈何容易?5月26日,红七十四师到打鼓岭附近截敌粮食,经激战获面粉22袋,伤亡竟达160多人。27日,再到古枫岭以南截击敌运输队,获面粉30余袋,伤亡达180余人……到6月中旬,红军已断粮多日。长期露宿,饥不择食,致疾病蔓延;死者日增,加上战斗减员、“肃反”造成损失,部队减员过半,剩余仅6000余人,皆疲弱已极,惨不忍睹,再无战力。在此严峻形势下,省委不得不作出撤退的决定。

6月13日夜,红军全部撤出阵地,历时43天,七里坪战役悲壮结束。

血祭教训

大悟(山)含悲,倒水(河)幽咽。

1933年5月那些个血雨腥风的日日夜夜,6000余红军壮士为寻求人民安宁、百姓幸福英勇的倒下了,他们用血肉之躯祭下的慷慨悲歌,会给今后红二十五军筚路蓝缕的征程带来什么?七里坪战役是中共鄂豫皖省委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战略方针的影响下,误判形势,缺乏对革命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盲目轻率地强调“攻占中心城镇”,从而导致了战略指导方针上的一误再误,教训深刻:

教训一:不是主动避免一切无胜利把握的战役和战斗,而是无视敌强我弱的根本形势,急于攻城掠地,与敌人进行阵地战;

教训二:不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夺回七里坪这样的中心据点为主要目标,把恢复和巩固根据地建立在夺取城镇和不失掉土地的基础上;

教训三:不是先打孤立和分散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完全抛弃了郭家河等战斗所采取的歼灭分散和孤立之敌的灵活战术;

教训四:不是集中优势兵力形成突击拳头,而是平均用力,分散使用兵力,结果不断陷入被动和困境,以致失败。

但是,省委接受了这些血祭的教训吗?红二十五军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