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咨询:0376-6879302 17637631188 欢迎访问何家冲学院!

 
 

新时代传承红色家风的时代价值及其实践路径

发布日期:2024-04-17   /    阅读:1428

张志强

河南开放大学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红色家风是马克思家庭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树立榜样。新时代传承红色家风,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遵循;推进红色家风建设制度化;创新红色家风传承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家风;创新路径

作者简介:张志强,河南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习和风貌,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体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家风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学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红色家风”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较早出现于《红色家风——彭真:精神血脉共传承》一文[1],文中把把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简练地概括为红色家风。红色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个时代的优秀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家庭风尚。[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问题,深刻阐述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基本问题,要求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学习和继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发挥家风、家教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作用,对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支撑全社会好风气意义重大。

一、红色家风的基本内涵

(一)红色家风是马克思家庭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

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家庭建设的集中反映,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多部著作中,深入研究了家庭的本质、家庭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以及家庭伦理等。第一,关于家庭的内涵,他们认为家庭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4]532。家庭是成员之间关系的凝结,是构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关于家庭本质,他们认为“一个男人和女人,他们建立了家庭,即以生产为目的的社会结合的最简单的和最初的形式”[4]102,从决定社会发展的两种生产出发,认为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第三,关于家庭历史形态的演进,他们提出“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由较低阶段的形式进到较高阶段的形式” [4]41。他们从家庭形式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说明家庭不像一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认为的那样是一成不变的,家庭是个历史范畴,它也有形成、 发展的历史过程。第四,关于家庭伦理关系,他们指出,父母和子女在家里承担着共同的义务关系,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应成为公共的事业,还对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强调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和家务劳动社会化两条途径来解放妇女。[4]25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论著中,通过对家庭问题的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洞悉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进而形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特征,家庭成员之间完全平等。新文化运动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将其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进行新的阐释,形成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清正廉洁、律己律家为内核的红色家风。

(二)红色家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

红色家风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它既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红色家风树立了典范;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批批优秀共产党人及其光辉事迹为红色家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它默化潜移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与行为。历经时代变迁,其文化内涵依旧博大、厚重。中国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红色家风的文化渊源。

从传统家风的内容看,已有研究普遍认同传统家风的价值取向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于家风的最早记载,《礼记大学》中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齐身”。中国传统家风的思想渊源主要是儒家精髓的聚集,其核心思想归结起来不外乎“五常八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5]103。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庭家风家教,认为“齐家”是走向治理天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走向政治参与的基础和前提。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一则则脍炙人口的家风故事如激荡起伏的浪花,助推每个家庭进步:周公旦诫子、孔鲤过庭闻训、孟母择邻而居、岳母刺字、包拯遗训、曾国藩耕读传家……这些优秀家风,经过世代传承,早已不是一家一户独有的价值观,已为被广大中华儿女所认同、接纳并效仿,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和民族精神里。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不仅是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修身律己、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 红色家风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翻开厚重的党史,不难看出,红色家风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无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狂飙突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砥砺前行的改革开放时期,共产党人十分重视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融入到家风建设中,引导家人、亲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红色家风凝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经验和智慧,充满了革命家庭的亲情与关爱,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和道德风貌。毛泽东是红色家风传承的典范,革命战争年代,在毛泽东的影响和带领下,毛泽东的一家先后共有六位亲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毛泽东定下了“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家风原[6],教导子女要坚持原则、不搞特殊化。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习仲勋21岁当选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娃娃主席”。他以极大精力领导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参与领导陕甘边苏区开展游击战争,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为群众工作和政权建设等做出了大量探索性、开创性工作。在回顾创建陕甘边根据地历史时,习仲勋教导子女牢记“没有群众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一切”[7]。即使在文革期间遭受迫害蒙冤,习仲勋依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以贯之地开展红色齐家实践,孕育形成了以爱党爱国、坚定信仰、忠于理想、忠于人民的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红色家风。

二、传承红色家风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家风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能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依靠的正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这些革命烈士和老一辈革命家,以自身行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在革命战争中,被誉为红二十五军“军魂”的吴焕先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且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吴焕先痴迷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的画像挂在了家里供奉的神像和祖宗牌位上。尽管遭到父亲责骂,但不为所动,反而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毛泽东曾对红二十五军领导深情地说:“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8]170在吴焕先的影响下,吴焕先的母亲和妻子为红军战士挨门乞讨“百家粮”,二人最终却因饥饿和疾病失去了生命。朱德之孙朱和平,在20166月央视《开讲啦》栏目中,讲到朱德的家风是立德树人、勤俭持家”。朱德一生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革命的老英雄”本色,他制定出“三不”家规来严格要求子女。今天,我们面临着新的长征路要求,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目前我们面临困难挑战前所未有,有些人由于缺乏理想信念导致家庭观念、国家、国家意识淡薄,数典忘宗、背信弃义等问题,这迫切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仰,在培育、传承优良红色家风行动中,积极主动,追求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笃行,做好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

(二)红色家风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家风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具有内化意义,它又能凝聚人心,实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

一方面,红色家风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红色家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秉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其所倡导和弘扬的朴素的忠心为民、无私奉献等理念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特有的丰富内涵,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红色家风它有文化上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有了内心认的过程,自觉践行才有了基础。另一方面,红色家风能凝聚人心。红色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但其承载着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管家治家的丰富情感和理念方法,蕴含的崇高信仰、高尚品德、深厚情感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高度一致,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好载体,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提供新途径。我们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人民,孕育于社会,才能凝聚任曦,才能转化为人民普遍遵循和敬畏的家国情怀。当然,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内涵丰富、系统完备,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在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上的“最大公约数”。

红色家风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人格基础。我们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体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成面的价值取向,他们之间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个人价值取向中,如果缺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的道德基础,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风尚。[5]138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是人民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是我们国家和社会能够形成核心价值观依托的文化土壤,对引导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是最基础的东西。承载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红色家风能够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三)红色家风有利于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树立榜样

红色家风是共产党人和革命前辈,在矢志不渝、坚定不移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斗争的实践中,从“齐家”做起,率先垂范,形成的家庭风尚,是全党全社会的家风表率。

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廉洁齐家、坚定理想信念起着引领示范作用。“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既为广大家庭的家风家教提供了重要遵循,又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示范带动,是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家风建设的行动指南。习仲勋同志的家风具有典型性。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即刊登“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习仲勋”一文。习仲勋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干部,终贯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一生求真务实、清正廉洁,避免一切形式的特权和谋取私利行为,并将这种工作作风也体现在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和要求中,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做出了表率。[9]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优秀基层领导干部也都注重自己家风的建设,做家风建设的表率。这些优秀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有助于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提供参照与标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因为我们党有一大批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张富清这样的英雄模范率先垂范,才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10]焦裕禄 “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谷文昌的清廉家风: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杨善洲:不让子女沾光,也不给亲戚开“绿灯”。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弘扬和传承红色家风有利于党员干部在追寻、感悟、震撼、启迪中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明辨是非,坚守道德底线,以高标准作为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 新时代传承和红色家风传承路径选择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中国共产党经历百年风雨,今天又面临前所未有的面临困难与挑战,这迫切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传承和发展红色家风行动中,积极主动,追求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笃行,做好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

(一)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遵循

首先,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家风,应始终把理想信念放在第一位。新时代,我们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就是要坚守共产党人前进道路上的初心和方向,深刻理解和把握老一辈共产党人家风建设的“红色”之魂,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宗旨意识,锤炼党性自觉,时刻牢记党对家风建设的要求,把红色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都蕴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天下之本在家”等关于家国思想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在特定的环境下的红色基因铸就的红色家风,是这一传统文化的延续,且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共产党员的家风必须彰显家国情怀。党员干部群体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红色家风文化中汲取能量。一方面要带头抓好家风,规范个人言行;另一方面,时刻对家人给予正确引导,立好家规、正好家风、管好家人,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真正肩负起从严管家、从严治家的责任,为社会做表率。

再次,共产党员的家风要弘扬爱民精神。从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体现的密切联系群众和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说,共产党员的家风要体现为民服务的精神,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承担起来,把爱党、爱国和爱家有机结合起来,以“艰苦朴素、为民奉献”为着力点,彰显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二)推进红色家风建设制度化

首先,我们要弘扬红色家风就应在具体制度的设计安排,政策法规中得到充分体现。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就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司法行政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我们要弘扬红色家风就应在具体制度的设计安排,政策法规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必须以制度安排为依托,综合调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种手段,使红色家风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使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鼓励与惩罚有机结合,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其次,细化党纪党规,将家风建设纳入干部考核。红色家风的先进性、示范性和融通性特征决定了其传承是可以制度化的特点。一方面,当前应从制度层面上要细化党纪党规、从法律层面约束党员干部行为,进而推动红色家风传承制度化建设。“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制度家风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规章法规来约束、提醒共产党员要坚守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底线思维,要做到治国治家的辩证有机统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将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以纪律形式予以固化,为全面从严治党拓宽了视野。另一方面,应与党员规章制度和考核激励评价制度相结合,形成可供操作,从思想认识、制度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的家风传承路径。河南省洛阳市下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家风建设工作的通知》,为地方政府建立健全家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家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再次,建立党员干部征信体系。党员干部守信于己,取信于人,是党的事业求得发展和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艰苦岁月里,党员干部靠着对事业无限忠诚的信念,对人民群众诚实守信的作风,带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从贫苦走向富裕。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经济发展新环境、新特点、新趋势,个别党员干部忘了初心。从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腐败案件看,不少人违纪违法都是从违背做人的诚信原则或者说思想作风出问题开始的。一方面,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征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环节,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要以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为基础,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另一面,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率先从党员干部抓起,从建立信用政府做起。唯如此,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高尚的人格引导人,以榜样的力量示范人”的社会氛围。此外,还要尽快在全社会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并提升监管效能。

(三)创新红色家风传承路径

首先,深挖红色故事和当代优秀家风资源。要充分利用红色历史遗物、遗存、建筑、旧址和场所等红色资源,搜集、整理、研究老一辈革命家家训、家规、家书、口述材料和影音资料等红色家风文献资料。具体可以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的方式,积极弘扬红色家风。一方面,发挥传统媒体作用,比如冈山干部学院从2013年制作了纪录片《井冈山儿女口述史料:红色家风》,该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引领,深入挖掘革命历史资源,纪录片的播出为红色家风的传承与弘扬营造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另一方面,新兴媒体也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家风资源,通过建立红色家风宣传网站,APP,利用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载体,发挥红色家风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的示范功效。

其次,推动红色家风传承与红色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红色旅游产业在彰显红色文、弘扬红色精神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红色家风建设可以红色旅游产业为依托,不断突破传统模式,让其物质载体的演化跟上时代。

再次,综合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传承红色家风。红色家风传承可以社会生活环境为切入点,如设立红色家风图书与文献资料馆,提供发挥红色家风示范教育作用;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将红色家风引融入课程人才培育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以媒体公众平台为载体制作和推广红色家风题材的影视、视频或文字作品,提升红色家风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伟俐.红色家风——彭真:精神血脉共传承[J].老同志之友,2010(11):12-13.

[2] 俞念胜.论理解红色家风的三重维度[J].蚌埠学院学报,2020(08):95-99.

[3] 习近平谈家风建设[EB/OL].2020-07-22)[2021-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1/2020/0722/c1001-31792411.html.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9.

[5] 靳义亭.培育好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 文斋.从六个故事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J].新湘评论,20196): 48-50.

[7] 齐心.忆仲勋:纪念习仲勋同志100周年诞辰[J.书摘,2013( 11):4-8.

[8] 王胜杰,赵庆领,徐晖.红色先锋:红二十五军珍闻录[M].西安:未来出版社,2017.

[9] 唐任伍,李楚翘.革命家风传承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形成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0(5):5-13.

[10]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0-01-08)[2021-

1-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1/08/c_1125436863.htm.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鄂豫皖苏区中国共产党的群团工作研究